(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读《三国演义》到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总觉得后槽牙发酸。
不是替曹操疼,是被那个顶着一头银发、穿红袍的少年将,杀得热血直往脑门上涌。
你说这马超刚二十出头,论资历比不得曹老板半百的老辣,论地盘西凉那块荒滩也比不上中原的花花世界,怎么就能带着一群羌汉子,把曹操的二十万大军揍得丢盔弃甲?
咱先把时间拨回建安十六年(211年)的潼关。
黄河水哗啦啦拍着岸,对岸的曹军大营里,曹操正摸着胡子笑:"马超匹夫,不过一勇之夫耳。"
可他不知道,此刻马超正骑着照夜玉狮子,在华阴县的城墙上遛弯。
少年将军银甲上还沾着西羌的血,腰间佩的龙雀剑是父亲马腾战死前塞给他的,剑鞘上刻着八个字:"不报此仇,马革裹尸"。
要说这仗为啥能成,得先说说马超的"底气"。
西凉那地儿,汉人和羌人打了百十年交道,马家三代人在凉州经营,早把羌人当成了自家人。
马超这小子更绝,他能跟着羌人首领在草原上跑马射雁,也能蹲在帐篷里喝酥油茶听史诗。
羌人敬他是"神威天将军",汉军怕他是"锦马超",连曹操派来的说客阎圃都直咂嘴:"这娃子,比他爹还会收人心。"
开仗那天,马超带着五千西凉铁骑冲在最前头。
曹操的部将曹洪拦着不让出兵:"马超新丧父,正憋着股狠劲,咱们得稳着来。"
曹操把胡子一捋:"年轻人毛躁,正好趁他火大时挫挫锐气。"
结果呢?
马超的骑兵跟一阵黑旋风似的卷过来,曹军的盾牌阵还没摆利索,就被砍得稀巴烂。
史书记载"超纵骑冲突,矢下如雨",曹操的卫队"矢尽粮绝",连大将许褚都被逼得跳上船舷,光着膀子划桨逃命。
最逗的是曹操本人。
他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听见背后马蹄声越来越近,吓得把胡子都割了。
"超已追至,乃脱袍割须,匿于巾车";
后来又听说马超军里有人喊"穿红袍的是曹操",他又赶紧把红袍扔了;
再听"短髯者是曹操",直接抽出佩刀割断胡子;
最后连胡子都被割秃了,还是躲在船里发抖。
后来曹军收拾残局,士兵们互相调侃:"咱们跟着丞相打了这么多年仗,头回见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要说马超真就靠蛮力?
那可委屈这少年将军了,他用的可是"心理战+闪电战"的组合拳。
战前先派使者去长安散布谣言,说"马超要血洗关中",吓得关中豪强纷纷闭城自守;
开战后天天派小股骑兵袭扰曹军粮道,把二十万大军的补给线搅得稀烂;
最绝的是在渭河边,他故意让士兵装出要谈判的样子,等曹操放松警惕,突然放火烧了曹军的渡船。
这一把火,烧得曹操连回许昌的路都断了。
可最让人感慨的,还是马超眼里那股子"恨"。
他爹马腾被曹操骗到许昌砍了头,全家二百多口人头挂在城门上,血把青石板都染透了。
这小子带着队伍路过潼关时,跪在父亲灵位前发誓:"不杀曹贼,誓不为人。"
所以他的枪尖上挑的不是曹军的铠甲,是满门的血债;他的马蹄下踏的不是黄河的水,是二十年的冤屈。
后来有人问,马超这么厉害,咋后来投刘备去了?
其实看看时间线就明白。
潼关之战后,马超的西凉军被打散了,身边只剩庞德、马岱几个老兄弟。
他带着残部投张鲁,又转投刘备,与其说是"降将",不如说是"找棵大树接着干"。
可不管怎么说,那场把曹操揍得割须弃袍的仗,已经够他在三国史上留个浓墨重彩的"猛"字了。
现在再看这场仗,哪是什么"初出茅庐"?
马超在西凉混了二十年,打过匈奴、平过羌乱、斗过韩遂,连董卓的凉州军都让他三分。
他不是没见过世面的毛头小子,是把刀磨了二十年的复仇者。
曹操以为他是"匹夫之勇",没想到这把刀,早就淬了血,开了锋。
所以啊,别总拿"年轻"说事。
有些人生来就是要在血里滚,在火里烧,把一辈子的狠劲,都使在那场该打的仗上。
就像马超骑在马上回头看曹操逃跑的背影,银发被风吹得猎猎作响。
这哪是少年将军?这是从地狱里爬出来的修罗,是要把旧世界撕个口子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