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风”是南方晚稻生育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通常指在寒露节气前后,北方冷空气入侵导致明显降温,使水稻减产的一种低温冷害 。当连续三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就可能造成晚稻空壳、瘪粒,导致减产。其危害主要体现在影响水稻花粉发育、扬花授粉和灌浆成熟,增加空秕粒,严重时甚至造成大面积失收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一、品种选择与播期调整
1. 选用抗寒品种:选择抗寒能力强、生育期适中的水稻品种是抵御“寒露风”的基础 。例如,在华南地区,可挑选“美香占2号”“粤禾丝苗”等抗寒性较好的品种 。这些品种在低温环境下,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活动,花粉发育和授粉过程受影响较小,从而减少空秕粒的产生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考虑种植“扬两优6号”“丰两优四号”等品种,它们对低温有一定的耐受性,在遭遇“寒露风”时仍能维持较好的生长态势 。
2. 合理安排播期: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历史气象资料,精确推算播种时间,确保水稻在“寒露风”来临前完成抽穗扬花 。在广西,晚稻一般在7月中旬左右播种较为适宜,这样能保证水稻在9月下旬前进入抽穗扬花期,避开“寒露风”高发期 。在江西,可参考当地农业部门发布的气象预警和农事指导,将晚稻播种期适当提前,使水稻生长进程与气候条件更好匹配 。同时,密切关注当年的天气预报,如有异常气候趋势,及时调整播期 。
二、田间管理措施
1. 科学灌溉:“寒露风”到来前,合理的水分管理能有效调节田间温度,减轻低温危害 。对于干冷型“寒露风”,在其来临前,将稻田灌深水至7 - 10cm 。水的热容量大,能在低温时缓慢释放热量,使稻田水温下降缓慢,起到保温作用 。当“寒露风”发生时,在上午9时前和下午4时后,用清水或温水进行叶面喷雾,可提高叶片温度,减轻冻害 。对于湿冷型“寒露风”,提前挖好田边、田中排水沟,疏通田外排灌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根系缺氧,增强水稻的抗寒能力 。
2. 精准施肥:合理施肥能增强水稻的抗逆性 。在“寒露风”来临前,适量追施磷钾肥,如每亩施用硫酸钾4 - 5公斤,可提高水稻的碳氮比率和光合作用效率,增强抗性 。同时,喷施叶面肥也是重要手段,在“寒露风”到来前,每亩喷施1 - 2次磷酸二氢钾叶面肥,用量为100 - 150g/亩,兑水30 - 45kg 。磷酸二氢钾能迅速被水稻叶片吸收,补充磷钾元素,提高细胞液浓度,增强抗寒能力 。对于生长较弱的稻田,可在“寒露风”出现前2 - 3天,追施尿素2.5 - 3公斤加硫酸钾4 - 5公斤,或复合肥3 - 4公斤,但要注意氮肥用量,避免叶片贪青,诱发病虫害 。
3. 生长调节剂应用:“九二0”(赤霉素)能促进水稻生长,在“寒露风”到来前,对于即将抽穗或已经抽穗的稻田,结合喷施叶面肥,每亩喷施“九二0”1 - 2g(先用少量酒精或高度白酒溶解,然后兑水30 - 45kg) 。它可促进水稻提前抽穗,避开低温时段,降低空粒率 。例如,在湖南部分地区,当预计“寒露风”将影响水稻抽穗时,提前喷施“九二0”,使水稻提前抽穗,有效减少了“寒露风”的危害 。但要注意使用浓度和时期,避免过度使用导致水稻生长异常 。
三、灾害后的补救措施
1. 补肥促恢复:“寒露风”过后,当气温回升,及时进行补肥,促进稻株恢复活力 。每隔3 - 5天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连喷2 - 3次,用量为100 - 150g/亩,兑水30 - 45kg 。也可施用适量钾肥(3 - 5 kg/亩)或草木灰(100 - 300 kg/亩) 。钾肥能增强水稻的抗逆性,草木灰不仅提供钾元素,还能改善土壤环境 。通过根外追肥,弥补稻根因低温受损而吸肥能力下降的问题,保证水稻后期生长对养分的需求 。
2. 二次喷施“九二0”:对于已受害而不能正常抽穗、齐穗的晚稻,在“寒露风”过后,每亩叶面喷施“九二0”1 - 2g 。促进水稻穗颈节伸长,帮助稻穗抽出,减少包颈现象,提高结实率 。如在广东一些地区,“寒露风”后对受害水稻喷施“九二0”,部分水稻仍能恢复正常抽穗,挽回了一定的产量损失 。
3. 病虫害防控:“寒露风”过后,水稻抵抗力下降,易遭受病虫害侵袭 。加强对水稻穗颈瘟、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稻飞虱等病虫的监测预警 。穗颈瘟可选用春雷霉素、稻瘟灵、三环唑等药剂进行防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可选用噻菌铜、枯草芽孢杆菌、叶枯唑等药剂;稻曲病可选用戊唑醇、氟环唑等药剂;稻飞虱可选用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等药剂 。及时用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长 。
“寒露风”对水稻生产威胁较大,但通过科学选择品种、合理安排播期、加强田间管理以及及时有效的灾后补救措施,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其危害,确保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广大种植户应密切关注气象信息,提前做好预防准备,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