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看懂文徵明行书这三个细节,你的字也能告别呆板。

好,各位朋友,咱们今天就来聊一件书法上的好东西——文徵明的行书《咏花诗卷》。我猜,可能不少喜欢书法的朋友,一听到“行书”

好,各位朋友,咱们今天就来聊一件书法上的好东西——文徵明的行书《咏花诗卷》。我猜,可能不少喜欢书法的朋友,一听到“行书”俩字,既觉得它潇洒好看,又有点犯怵,觉得里头门道太多,看不明白。别急,今天咱们就泡上一杯茶,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把这卷字儿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那些关乎“怎么写好字”的窍门,一次聊个透。咱们看行书,第一眼感觉往往是“流畅”、“舒服”。但这“舒服”背后,可是大有讲究的。文徵明这卷《咏花诗卷》,在这方面就是个极好的例子。你仔细看他的用笔,每一个点画,都像是精心安排过,但又看不出刻意安排的痕迹。这就像一位功夫高手,一招一式都合乎法度,但打出来如行云流水。具体说,他的起笔、收笔,都非常干净利落,很少有那种拖泥带水、犹豫不决的笔触。笔锋在纸上行走,提按的节奏感特别强。该重的地方,比如一个捺画的末端,他稳稳地送出去,力透纸背;该轻的地方,比如笔画之间的牵丝引带,他又能轻轻提起,细若游丝却不断。这种对毛笔精准的控制力,是写好行书的基本功。咱们自己练字的时候,不妨多留意这种“提按”的节奏,别光顾着写快,忽略了笔尖上这份轻重的舞蹈。说完了笔尖上的“舞蹈”,咱们再来看看字的结构,也就是单个字的长扁、胖瘦、疏密是怎么安排的。文徵明的行书,结构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稳中求变”。每个字单独拿出来看,重心都非常稳当,绝不会让你觉得歪歪扭扭要倒了。但在这个“稳”的基础上,他又玩出了很多花样。比如,有的字他会故意把某些笔画写得很舒展,让这个字显得特别俊逸;有的字他又会把部件收得很紧,显得精神内敛。这种疏密对比,就像音乐里的节奏变化,让整篇字看起来一点也不单调。我们临帖的时候,可以专门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字,用透明纸蒙在上面,反复描画体会他每个笔画的位置、角度和长短。看多了,写多了,你脑子里对“好结构”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单个字写得漂亮,还只是第一步。把这么多字串成一行,再把很多行排成一篇,这就是更高级的学问——章法布局了。《咏花诗卷》的章法,堪称“无意于佳乃佳”的典范。你通篇看过去,感觉行气特别贯通,就像一条小溪,潺潺流淌,自然而下。字与字之间,有的是靠细细的游丝连着,这叫“实连”;更多的则是笔断意连,上一个字的收笔和下一个字的起笔,气势是相通的,这叫“虚连”。正是这虚实相生,让一行字活了起来。同时,你还会发现,每一行的字都不是呆板地排成一条直线,而是有微妙的左右摆动,像风中杨柳,姿态优美。这种摆动是随着书写时的心情和字本身的形态自然产生的,绝不是事先画好格子能摆出来的。我们自己创作时,最难的就是这股“自然气”,这需要大量的练习,让手上的功夫和胸中的布局意识合二为一。聊了这么多文徵明行书的特点,可能有的朋友会问:这些道理我好像懂了,但具体该怎么学呢?我的建议是,千万别一上来就求“像”,那就钻死胡同了。咱们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叫“精临”。找这卷帖里你特别喜欢的几个字或者一行字,反复地、仔细地临摹。重点体会我们前面说的用笔的提按转折,和结构的疏密安排。哪怕一天只攻克一个字,只要把这个字吃透了,就是巨大的进步。第二步,叫“意临”。在精临的基础上,试着离开字帖,凭着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去写同样的内容。写完之后,再和原帖对比,看看差距在哪,是笔力不够?还是结构散了?这个过程,是把你学到的“法”慢慢转化成自己的“意”的关键。说句实在话,看文徵明的字,有时候会觉得他太严谨、太完美了,以至于少了一点“烟火气”。但这恰恰是他的风格,一种清雅、文静的书卷气。我们学习他,正是要学习这种对法度的极致尊重和对笔墨的精妙控制。有了这个扎实的底子,你再去看、去学其他风格更奔放的书家,比如王铎,你的眼睛和手上才会有“准星”,才知道哪些是“法度之内”的精彩,哪些是“情理之中”的意外。书法这条路,没有捷径,就是多看、多悟、多写。希望今天聊的这些,能给您接下来的练习,带来一点实实在在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