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的“烂尾噩梦”:当车企退场,谁来为车主兜底?

近两年,新能源车圈的“退潮”让不少车主彻底慌了。威马、哪吒、爱驰……这些当年被称为“造车新势力”的品牌,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新闻里。留下的不是新车发布会的喧嚣,而是无数车主焦头烂额的售后噩梦。
有网友无奈吐槽:“车还在,但厂家没了。”听起来像笑话,可现实却扎心。

🚗 车企倒下,留下百万“孤儿车主”
据央视网报道,随着这波车企退场潮来袭,许多新能源车主手里的车成了“绝版车”——质保没了、配件没了,连保险公司都不愿意承保。原本企业应该承担的售后责任,现在变成了车主的“自留地”,想修车?难如登天。
这并非个例。2018年,全国注册的电动车制造商超过487家;到了2023年底,能正常运营的只剩下四十多家。大浪淘沙,有人逆势而上,也有人黯然退场。问题是,那些“被淘汰”的车企,留下的烂摊子谁来收拾?

🧰 烂尾车主的现实:没人修、没配件、没渠道
报道中的姚先生就是典型代表。他买的威马新能源车,续航一天比一天短,故障一天比一天多。结果一查——4S店关门、客服电话打不通、售后承诺全成空。最后他只能求助外部维修厂,不仅价格贵得离谱,问题也修不好。
而像姚先生这样的人,还远不止一个。他们的车,成了“无人认领的孩子”。
⚖️ 理论上车企该兜底,但现实没那么简单

根据《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车企如果停产或退市,必须保证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听起来很完美,对吧?但现实是:车企清算、经销商退网,已经没人负责售后。消费者维权成了“空中楼阁”,投诉无门。
这时候,能出手的就只有消协、行政监管部门和法院了。中消协可以受理投诉、发起公益诉讼,要求车企破产清算时优先保障车主权益;行政部门可以加强监测,对即将破产的车企发出预警,监督售后处理;法院则需要在破产审理中,把消费者权益纳入考量。
可惜,这一整套流程,从发现问题到落实责任,往往要走很久——而车主的车,可能早就趴窝了。
🔧 破局之道:打破垄断、设立基金、补上制度漏洞

很多专家都提到了一个关键:必须打破新能源车的售后垄断。车企破产后,第三方维修机构应该能合法获取维修技术和配件渠道,让车主不用再被“厂商绑架”。
同时,也有声音呼吁建立车企退市售后保障基金——要求所有车企在卖车时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一旦企业退市,由基金接手售后工作。这其实类似于“购房保障金”的逻辑,有备无患。
但要真正落地,还得完善制度。《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该更新了,售后服务标准也该有更细化的条文。不能再让“重销售、轻售后”的坏毛病,继续坑消费者。

🧭 给车主的现实建议
新能源车的“烂尾潮”,是市场的阵痛,也是一次提醒。对于消费者来说,选车时不要只看颜值和配置,更要看企业的稳定性与售后体系。买车时,也别忽略合同里的售后条款,最好明确约定——一旦企业停产、退市,车主权益该如何保障。
毕竟,买车容易,修车难。在这个行业高速迭代的时代,留一点“安全垫”,总没坏处。
💬 最后的话
新能源车的崛起,本该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次飞跃。但飞得再高,也不能忘记脚下的消费者。
一辆车不是一台商品那么简单,它承载的是生活、通勤、甚至家庭安全。如果售后体系崩塌,那再漂亮的发布会、再高调的融资,也只是泡影。
愿未来的新能源市场,不再让车主孤身面对“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