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韦孝宽守玉壁,用「地道战」打退高欢十万兵?

公元 546 年十月,汾河两岸的寒风卷着黄沙,扑在玉壁城的夯土城墙上。东魏的十万大军像黑色潮水般围了城池三层,帅旗上 “

公元 546 年十月,汾河两岸的寒风卷着黄沙,扑在玉壁城的夯土城墙上。东魏的十万大军像黑色潮水般围了城池三层,帅旗上 “高” 字在风中猎猎作响 —— 那是东魏的大老板高欢,带着他几乎全部的家底,要来啃这块西魏的 “河东硬骨头”。

城头上,西魏并州刺史韦孝宽握着冰冷的城垛,目光扫过城下密密麻麻的营寨。他手里只有几千守军,兵力悬殊到近乎绝望。可谁也没想到,这场注定惨烈的攻城战,最终会变成一场 “地下暗战”,而韦孝宽的 “地道防御术”,竟成了压垮高欢的最后一根稻草。

1. 十万大军压境:玉壁为何成必争之地?

要聊这场仗,得先搞懂玉壁这地方有多重要。它在今天的山西稷山县西南,正好卡在汾河下游的河谷里,是东魏从晋阳南下关中的必经之路,相当于西魏的 “北大门”。用《资治通鉴》里的话说,就是 “河东之脊,关中之喉”。

高欢打玉壁,心里打着小算盘:拿下这里,既能切断西魏和河东的联系,又能打开进军长安的门户。他这次下了血本,不仅带了十万精兵,还拉来了攻城的 “重型装备”—— 冲车、云梯、地道兵,连自己的帅帐都扎在了离城墙不远的地方,摆明了要速战速决。

而韦孝宽这边,早就做好了准备。他之前在边境守了十几年,最擅长的就是 “城防建设”。玉壁城本身修得就结实,他又提前加固了城墙,挖了深壕,还在城上备足了擂石、滚木和油脂,就等着高欢来撞墙。

不过此时的高欢信心满满。他打了一辈子仗,什么坚固的城池没见过?可他没想到,韦孝宽的杀手锏,藏在地下。

2. 高欢的 “地下杀招”:地道战藏着三重玄机

攻城战一开始,高欢先来了波 “常规操作”:冲车撞墙、士兵爬云梯。结果韦孝宽早有防备,冲车一过来,城上就往下扔裹着麻布的铁钩,直接把冲车勾住拽翻;云梯刚架上,热油就泼了下来,东魏士兵烫得哭爹喊娘。

正面强攻不行,高欢眼珠一转,使出了杀手锏 —— 地道战。他把手下的工兵分成三十队,在城墙外四面八方挖地道,想从地下钻进城去。这招确实阴,毕竟城墙再高,总挡不住地下的兵吧?

高欢的地道战藏着三重玄机:一是 “多方向出击”,三十条地道同时开挖,让韦孝宽顾此失彼;二是 “深浅结合”,有的地道挖得浅,直接通到城墙根下,准备挖塌城墙;有的挖得深,打算直通城内;三是 “明暗配合”,地面上用攻城车吸引注意力,地下悄悄推进。

消息传到城上,韦孝宽手下的将领都慌了:“将军,这要是让他们挖进来,咱们可就完了!” 可韦孝宽却笑了,他早有准备 —— 城墙内侧早就挖好了一圈 “侦查沟”。

3. 韦孝宽的防御魔法:如何破解地下攻势?

韦孝宽的第一道防线,是城内侧那条五丈深、三丈宽的壕沟。这沟不是用来挡人的,是 “听声辨位” 的。他派了士兵日夜守在沟边,耳朵贴在沟壁上听动静。只要城外一挖地道,沟里就能听到 “咚咚” 的挖土声,顺着声音一找,就能确定地道的位置。

找到位置后,韦孝宽的第二招就来了:“反向挖沟”。东魏挖一条地道,他就在沟里对着位置挖一条更短的地道,等两边挖通了,西魏士兵就拿着火把、背着柴草冲进去,直接把东魏的工兵烧得抱头鼠窜。《周书・韦孝宽传》里记载,这招叫 “焚穴”,每次都能烧死十几个东魏工兵。

可高欢也不傻,他很快改了战术:让工兵在地道里蒙上牛皮,防止被烧。韦孝宽见招拆招,又想出了 “灌油熏烟” 的法子。他让士兵把油脂倒进地道,然后点燃柴草,再用风箱往里面鼓风。一瞬间,地道里就成了火海,浓烟滚滚,东魏士兵要么被烧死,要么被熏得窒息,根本没法前进。

更绝的是第三招 “地听防御”。韦孝宽还在壕沟里埋了不少陶瓮,瓮口朝上,让听力好的士兵趴在瓮边听。陶瓮能放大地下的声音,哪怕东魏挖得再隐蔽,也能被精准定位。有一次,士兵通过陶瓮听到西南方向有动静,韦孝宽立刻派人去挖沟,正好撞上东魏的工兵队,当场活捉了二十多人。

4. 胜负之外:地道战真的是制胜关键吗?

这场 “地下攻防战” 足足打了五十多天。高欢的三十条地道,要么被烧,要么被堵,一条都没通进城。而东魏这边死伤惨重,《资治通鉴》说 “死者七万人”,尸首都堆成了小山。

高欢急得上火,又想出了 “土山攻城” 的法子,想堆个比城墙还高的土山,从上面往城里射箭。结果韦孝宽更狠,直接在城墙上加修了木楼,土山堆多高,木楼就建多高,始终压着东魏一头。

到最后,高欢实在没招了,派人给韦孝宽送劝降信:“你守了这么久,西魏也没人来救你,何苦呢?不如投降,我保你富贵。” 韦孝宽直接把信撕了,回话:“我韦孝宽守的是国家城池,要战便战,想让我投降,没门!”

不久后,高欢突然病倒了。原来他看着手下死伤无数,自己却连玉壁的城门都没摸到,又急又气,一病不起。东魏士兵见主帅病倒,军心大乱,只能连夜撤军。这场仗,韦孝宽赢了。

不过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点:很多人以为地道战是韦孝宽的 “制胜唯一招”,其实不是。地道战只是他防御体系的一部分,真正关键的是他的 “系统性防御思维”—— 提前修壕沟、备装备,见招拆招,还有士兵们的死战决心。要是没有这些,单靠防地道,根本守不住五十多天。

5. 千年后的启示:古代 “地道战” 藏着什么智慧?

韦孝宽的玉壁保卫战,成了中国古代城防战的经典案例。而他的 “地道防御术”,放到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比如他的 “侦查沟 + 陶瓮听声”,其实就是古代的 “信息侦查系统”,和现在军事上的 “声波探测” 原理差不多 —— 都是通过收集敌方的 “动静” 来定位。还有他的 “针对性防御”,东魏用什么招,他就用什么对策,不搞 “一刀切”,这和现代战争里的 “精准打击” 思路异曲同工。

更值得说的是韦孝宽的 “心理战”。他知道高欢急着速战速决,就故意拖时间,用顽强的防御磨掉对方的耐心和军心。这种 “以静制动” 的策略,在今天的职场、谈判中也能用得上 —— 越是紧急的时候,越要稳住阵脚,找准对方的弱点再出手。

这场仗结束后,高欢回到晋阳没多久就去世了,东魏从此失去了和西魏抗衡的实力。而韦孝宽因为守玉壁有功,成了西魏的 “护国功臣”。玉壁城的夯土城墙,至今还留着当年战争的痕迹,那些地下的沟壑,仿佛还在诉说着那场惊心动魄的 “地道攻防战”。

你觉得这场仗里,韦孝宽的防御智慧和高欢的战术失误,哪个对结局影响更大?评论区聊聊~ 想知道古代还有哪些硬核守城战,记得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