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618购物节,手机市场的价格战硝烟弥漫。各大品牌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旗舰机型价格集体 “跳水”,试图在这场年中购物狂欢中抢占市场份额。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消费者觉得售价偏高,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

曾经价格坚挺的 iPhone 16 Pro,在 618 期间迎来了大幅降价。其 128GB 版本叠加国补及平台补贴后,最低跌至 4999 元,较 7999 元的首发价直降 3000 元,降幅超 37%。这一价格瞬间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截至 6 月 18 日,京东竞速榜显示,iPhone 16 Pro 系列连续霸榜 36 天,包揽销量与销售额双料冠军。


华为的旗舰机型也不甘示弱。去年发布的华为 Pura 70 Pro+,在华为京东自营旗舰店,通过国补及其他优惠,价格已降至 5499 元,比首发价低近 2500 元 。华为Mate 70 Pro经补贴后价格也跌至5500元档位。




小米同样加入了降价大军。小米15 Ultra原价6499元,在618期间降至5499 元,整整低了1000块 。而小米 15 系列的其他机型也有不同程度的价格下调,原价4499元的小米15,结合国补和平台补贴,通过美团购买低可至3000元左右 。



厂商们之所以纷纷降价,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国家消费补贴政策成为此次降价潮的直接推手。根据政策,单价不超过 6000 元的手机可享受最高 15% 的补贴 。为了让自家产品符合补贴标准,不少厂商选择降低价格。
其次,5G 技术普及与芯片制程升级加速了旧款机型的贬值,同时厂商库存周转压力显著增大,降价成为清理库存、回笼资金的有效手段 。
再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国产手机品牌不断崛起,在影像、性能等方面取得突破,对苹果等品牌形成围剿之势,迫使各厂商通过降价来提升产品竞争力 。
还有,事实上几代旗舰乏陈可新,创新不足,可谓是缝缝补补式的更新而已,与上几代旗舰相比,竞争力下降,消费者更新换代的脚步放缓。

从消费者的购买情况来看,降价确实刺激了一部分消费。iPhone 16 Pro 系列凭借大幅降价,销量成绩斐然 。而华为、小米等品牌的降价机型也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然而,仍有不少消费者认为价格还是贵。对于预算有限的消费者而言,即便旗舰机降价,其价格可能仍超出他们的承受范围。试想,假设薪资1万元,一部手机6000元,这就是大约拿走60%的薪资去消费,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讲还是很贵的。比如一些学生党或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更倾向于价格更为亲民的千元机。此外,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于手机的性能、品质和创新功能有了更高的期待。一些消费者觉得,虽然价格降低了,但部分手机在创新方面乏善可陈,并没有带来足够的惊喜,性价比不高。还有部分消费者持币观望,他们认为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双11可能会有更大的优惠,因此愿意等待。

618 期间旗舰机的降价,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市场活力,但要让更多消费者觉得 “物超所值”,厂商们或许还需在提升产品创新力、优化价格策略等方面持续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