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蟹魂铸文脉:周雪龙阳澄湖蟹文化学术分享纪要

联合国 NGO 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考察交流专场(作者:栾新秋)汇报人:周雪龙时间:秋日阳澄湖畔主题:从围网到世界—

联合国 NGO 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考察交流专场

(作者:栾新秋)

汇报人:周雪龙

时间:秋日阳澄湖畔

主题:从围网到世界——阳澄湖蟹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一、初心:与蟹共生的半生羁绊

“一方水土养一方蟹,一方蟹育一方人。”我与阳澄湖的缘分,是刻在骨血里的。1965年生于斯长于斯,幼时以蟹为玩、以蟹为食,阳澄湖的波光里藏着我最鲜活的记忆——那时蟹多到能踩着蟹壳过河,饥饿时便是最天然的馈赠。14岁时,我随父亲发明“迷魂阵鱼簖”,成了湖上小有名气的渔具“专家”,却也亲眼见这高效捕捞与生态变化让野生大闸蟹近乎绝迹。

1989年,在政府与渔政部门的劝说下,我成了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18.6万亩阳澄湖水面上,圈起60亩实验田开启人工养殖。那时投尽29800元积蓄,用2.6元一根的毛竹扎起围网,却因不懂防逃技术颗粒无收。但正如蟹的成长从不止步,这次失败反倒让我笃定:“要养出好蟹,先懂蟹、懂湖。”这一守,便是三十余年。

二、深耕:从养殖技艺到文化铸魂

(一)非遗技艺的淬炼:养蟹即养心

作为“阳澄湖大闸蟹创新人工养殖技术”非遗传承人,我始终坚信“蟹品即人品”。为攻克育苗难关,曾遍访中科院专家,历时5年摸清蟹的生长规律——它们需经十余次脱壳方能成熟,每一次蜕壳都是“向死而生”的蜕变,旧壳裂开时的煎熬,恰是新生命舒展的序章。这让我想起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蟹不蜕,不成膏。”

阳澄湖的清⽔、硬底、富氧淤泥,成就了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特质。我们坚持生态养殖,与近百家养殖户签约守护核心水域,因为“阳澄湖给我的,从来不是一船船的蟹,而是一整个文化的海洋”。如今“帝一篓”“水中王”等品牌家喻户晓,靠的正是这份对自然的敬畏。

(二)文化传播的拓荒:让蟹“开口说话”

养蟹三十载,我始终在思考:如何让阳澄湖蟹超越食材本身?于是有了三个“第一”:

投巨资创作《阳澄湖大闸蟹之歌》,请名家传唱,让渔舟唱晚的旋律里多了蟹的故事;

首办蟹文化节,将蟹的传说、养殖技艺、食蟹礼仪搬上舞台,让蟹从餐桌走向文化殿堂;

组建“蟹源府”文化空间,在这里,蟹“恋爱”的趣闻能逗笑宾客,脱壳的哲理能引发沉思,食蟹的学问能滋养生活。

有人说我“满脑子都是蟹”,确实如此。这方寸湖鲜里,藏着江南的水土密码,藏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三天三夜也讲不尽这份厚重。

三、哲思:蟹之生命与人生之道

“以蟹观物,以蟹悟人。”蟹的一生,恰是人生的隐喻:

它生于纤弱,却能凭坚韧在湖底立足,正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成长的底色;

它每一次脱壳都要舍弃旧我,正如蝶破茧、蚕再生,唯有敢于“清零”,方能膏满黄肥,这是蜕变的勇气;

它终其一生守护水源,正如我们守护阳澄湖,这是“人与自然的契约”,更是传承的责任。

我常对人说:“吃蟹不只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与自然的对话。”蟹肉的鲜甜,是湖水的馈赠;蟹黄的饱满,是时光的沉淀;食蟹的雅致,是文化的传承。这份“给养”,远比美味更珍贵。

四、展望:让中国蟹文化走向世界

作为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副会长,我深知:蟹文化是阳澄湖的名片,是苏州的符号,更是中国的文化元素。今日诸位远道而来,在湖心养殖区见蟹爪张扬,在茶席间听蟹语悠扬,在餐桌前品蟹味鲜甜,便是对这份文化最好的认可。

联合国NGO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秘书长区菁提议将蟹文化推广至世界,这正是我毕生所求。正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阳澄湖蟹承载的,不仅是一份美味,更是一种“守一业、传一世”的匠心,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愿这湖蟹的清香,能跨越山海;愿这份文化的力量,能连接世界。而我,仍将是那个守在阳澄湖畔的养蟹人,继续书写蟹与文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