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很扎心的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老实人改不掉反应慢的毛病,被欺辱了不会当场反击,只会事后记仇?
这个问题真是戳中了大多数老实人的心,因为说的太对了。
很多老实人就是这样了,被欺负、言语攻击后,大脑在一段时间内是宕机的,等反应过来,事情已经结束,场子已经散了。
只剩下他自己在不断地复盘,不断的在脑海中想如何“复仇”,但因为没能当场反击,只能把委屈和愤怒一点一点的积攒在心里,内耗自己。
为什么老实人反应慢,做不到当场反击呢?
因为太讲逻辑了,他们即便在愤怒的状态下,也想和对方掰扯清楚谁对谁错。
但事实是,吵架是不需要逻辑的。
明白了这一点,或许能解开很多老实人的心结。
1、老实人的大脑“死机”时刻
当你被突如其来的攻击打懵时,你的大脑真的会“死机”。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人遭遇激烈冲突或言语攻击时,大脑中的杏仁核,我们情绪的控制中心,会立即进入高度活跃状态。
与此同时,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却可能被抑制。
这就好比你的大脑电脑突然蓝屏,情绪系统占用了几乎所有的内存,思考系统自然就卡顿了。
说白了就是想的太多,处理不过来卡壳了,比如:
“我该骂回去吗?会不会显得我小气?”“动手了别人怎么看我?”“我这么说是不是不合适?”……
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老实人在遭受侮辱时,会突然脑子一片空白,想不出任何反驳的话。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因为他们的大脑正在经历一场情绪风暴。
等风暴过去,独处之时,前额叶皮层才恢复正常工作,于是各种机智的反驳、犀利的回击才纷纷涌现,可惜已经晚了。
2、被训练出来的“顺从反应”
很多老实人的成长经历中,往往被灌输了“以和为贵”的观念。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实验。
实验中,遭受反复电击却无法逃脱的狗,最终即使有机会逃离,也会选择被动忍受。
类似的,很多老实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当他们表达反抗时受到惩罚,顺从时得到奖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被动应对冲突的模式。
电视剧《人世间》中的周秉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习惯了忍气吞声,把所有的委屈都埋在心底,直到某一天才爆发出来:“我憋屈,我太憋屈了!”
这种“憋屈”感,正是长期压抑真实情绪的结果。
比如,老实人被人打了一巴掌,第一反应不是打回去,而是“自我检讨”:”他为什么打我?我做错什么事情了?”
3、道德枷锁与完美主义陷阱
老实人往往给自己套上沉重的道德枷锁:“我不能发脾气”,“我不能说伤人的话”,“我要保持风度”。
这种过度的自我要求,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机制,通过保持“好人”形象来获得道德优越感,弥补在冲突中失利的心理落差。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那些过于注重自己形象的人,在面对冲突时更容易选择被动应对,因为他们害怕破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好人”形象。
然而这种压抑往往会导致事后在脑海中不断重演冲突场景,即我们所说的“记仇”。
孔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点破了道德枷锁的荒谬,我们不必用美德回报伤害,用公正的回应对待不公才是健康的方式。
4、吵架确实不需要逻辑
现在我们来到那个关键洞察:吵架的本质不是逻辑辩论,而是情绪对抗。
在真正的争吵中,有条不紊的逻辑往往会让位于强烈的情绪表达。
那些在争吵中占上风的人,通常不是因为他们论点更有力,而是因为他们更善于使用情绪武器,讽刺、夸张、人身攻击、打断对方、提高音量等等。
电影《飞屋环游记》中有一句简单却深刻的台词:“也许争吵不是关于对错,而是关于疼痛。”点出了争吵的情感本质。
明白了这一点,老实人就应该释怀,当你试图用逻辑回应一个情绪化的攻击时,就像是用计算器去解一道情感题,工具本身就不匹配。
之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女主因为学历低被瞧不起,她开口的第一句是:“你妈贵姓呀?”
这句话看似是废话,实则是用一个“问题”,引起对方的“思考”,从而打断对方的思路。
接着她说:“听不懂吧,留学有个屁用,会几句鸟语有什么了不起?”接着,持续输出,把对方讲的哑口无言。
所以你看,吵架是不需要讲逻辑的,你需要做的是不跟着对方的思路走,并且让对方在你的思路内。
与其事后记仇,不如当场表达。与其自己生闷气,不如让别人生气。
请你在保持善良的同时,也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