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伏尔加格勒的空气中弥漫着焦土、尸体和炸药的味道。第62集团军司令崔可夫坐在马马耶夫岗地下指挥所里,手里攥着一封莫斯科发来的电报。斯大林在电报中下打了死命令:“不准后退一步。”崔可夫看着墙上的地图,发现此时的伏尔加格勒已经被分割成了几十个孤立的战斗点。激烈的战斗中,火车站五次易手,每次争夺都留下数百具尸体。崔可夫手下的一个团长报告:“我们连现在只剩11个人,弹药只够打两小时。”崔可夫回电:“打光为止。”
这场战役,后来被称为“二战转折点”。但这场战争能打下去,靠的可不只是“英勇”和“意志”。
今年是二战胜利八十周年,中国和苏联都是二战的胜利者。然而,长久以来,不少人对中国和苏联的胜利充满了疑问:如果没有英美等盟国的介入,中国和苏联可以单独战胜日本和德国吗?应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回答。这里暂且放开中国不谈,比较敏感。单从军事、经济、工业、后勤和战略全局来看,如果没有盟国——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实质性援助,苏联几乎不可能单独击败纳粹德国。即便最终侥幸取胜,代价也将是毁灭性的,甚至可能导致苏联自身的崩溃。
德国“巴巴罗萨行动”与日本“北进”
美国的牵制拯救莫斯科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投入550万军队、4900架飞机、3500辆坦克,分三路突入苏联。到1941年12月,苏军损失超过400万人(阵亡、被俘、失踪),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列宁格勒被围,莫斯科危在旦夕。
1941年9月,德军推进至距莫斯科仅30公里处。斯大林一度考虑将政府迁往古比雪夫。若非1941年冬季异常严寒,以及朱可夫从远东调来装备较好的13个精锐西伯利亚师,莫斯科可能失守。
而这里的关键在于,朱可夫的这些西伯利亚师之所以能迅速投入战场,是因为日本没有从远东进攻苏联。而日本之所以放弃“北进”战略,转而南下太平洋,正是因为美国对日实施石油禁运、冻结资产,并在亚洲牵制了日本主力。换句话说,美国在亚洲对日本的打击对抗,间接救了莫斯科。
难吃的“杜鲁门肉”与加拿大小麦
“雪中送炭”与“第二前线”
从1941年到1945年,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和英国向苏联提供了价值约110亿美元(按当时币值,相当于现今的1800亿美元以上)的物资援助。这些援助不是“多余的东西”,而是苏联极度缺乏的战略物资。
1942年冬天,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士兵每天口粮是:200克黑面包、一小块腌肉、一碗白菜汤。许多人靠吃马肉、老鼠、树皮充饥。医疗队报告,超过30%的伤员死于营养不良,而非伤势。
这些口粮从哪来?一部分来自中亚,但更多来自英美等盟国援助。统计显示,美国向苏联提供了450万吨食品,包括:340万吨午餐肉、香肠等高热量罐头肉;100万吨糖;大量奶粉、黄油、小麦。美国提供的这些食品直接供应苏联前线部队。这其中,罐头颇受欢迎,它在苏联被称为“杜鲁门肉”或“民主肉”。曾有老兵回忆说:“难吃,但能活命。我们用它和白菜一起炖,就是一顿热饭。”红军士兵还戏称称美国罐头为“第二前线”。
另外,根据加拿大国家档案馆资料,1941–1945年,加拿大向苏联提供了120万吨小麦,占其租借援助总量的40%。这些小麦从温哥华港装船,经北冰洋航线运往阿尔汉格尔斯克或摩尔曼斯克。尽管德军潜艇和空军不断袭击北极船队,但仍有大量物资抵达。这些粮食抵达后被迅速运往前线。1943年1月,苏军炊事兵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终于有了真正的面包,不是掺了锯末的那种。”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军每日口粮中约30%来自租借物资。可以说,没有这些食品,苏联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难以维持数百万军队的战斗力。
卡车与油,纵深突破的关键
来自地面与空中的反攻
·1944年,一名德军俘虏在审讯中说:“你们的坦克突然出现在我们后方,我们以为是空降兵。后来才知道,是坐着卡车冲过来的步兵。”
而这些卡车由美国提供。统计显示,美国向苏联提供了40万辆军用卡车,这个数量占了苏军卡车总数的60%以上。而英国则向苏联提供了5000辆卡车,以及还有1.2万辆汽车和3.5万辆摩托车。
这些车辆极大提升了苏军的机动能力。1944年“巴格拉季昂行动”中,苏军以闪电速度推进,靠的就是美国制造的Studebaker US6卡车运输部队和补给。这种卡车六轮驱动,能在泥地和雪地中行驶,机动性极强。以至于,朱可夫在战后也不得不承认:“没有美国的卡车,我们无法实现如此快速的纵深突破。”
当然,没有油,车辆就是废铁。美国为此向苏亮提供了100万吨原油和石油产品。同时,为支持苏联空中力量,美国还向苏联提供了58万吨高辛烷值航空汽油。彼时,苏联尽管身为能源大国,但其自产汽油辛烷值仅为70。苏军的伊尔-2攻击机和雅克-1战斗机只有用高辛烷值航空汽油,才能发挥最大性能。1942年12月,苏联空军在斯大林格勒上空夺取制空权,直接支援反攻。飞行员感叹:“我们的飞机终于能爬升到德国人的高度了。”
机床、钢材与铝
没有橡胶,坦克就是废铁
19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爆发,史上最大规模坦克战。苏军投入1.2万辆坦克,德军投入2700辆。表面看,苏联数量占优。但背后是工业能力的较量。苏联的T-34坦克确实优秀,但生产依赖大量钢材、机床和橡胶。而1941年西部工业区沦陷后,苏联工业被迫东迁。乌拉尔、西伯利亚的工厂缺乏设备。
美国提供了35,000台机床,包括精密铣床、冲压机、齿轮加工机。这些设备被安装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的坦克厂。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用美国机床将T-34的生产周期从10天缩短到3天。
更关键的是橡胶。T-34每辆需要1.5吨橡胶用于履带、轮胎、密封件。苏联本土年产橡胶不足5万吨,而战时需求超过20万吨。美国通过伊朗走廊运来50万吨天然橡胶,占苏联战时橡胶供应的75%。没有这些橡胶,T-34的履带无法生产,坦克就是废铁。
同时,美国还提供30万吨铝,用于制造飞机。当时这批铝占苏联战时铝供应的80%。伴随30万吨铝一起供应给苏联的还有200万吨钢材、500台机车、1.1万辆铁路货车,这些在苏联铁路系统被摧毁后至关重要。
西西里与诺曼底登陆
两线作战的德国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成功,盟军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这一行动迫使德国从东线抽调包括精锐装甲部队在内的30个师回防西线。
而这之前,1943年7月的西西里登陆,已经使德国无法将全部兵力集中在东线。希特勒曾说:“两线作战是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根本原因。”而二战中,德国再次陷入这一困境。
若无西线压力,德国可将西线百万大军全部调往东线。1944年,德军在东线已有200个师,若再增援50个师,苏军能否在“巴格拉季昂行动”中歼灭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应该说,极难。
此外,1940–1945,英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摧毁了德国60%的炼油能力、40%的飞机生产能力。1944年后,德国空军燃料极度短缺,飞行员训练时间从战前的200小时降至20小时。这极大削弱了德国对苏军的空中威胁。
情报与雷达技术合作
莫斯科不灭的关键
1941年10月,德军逼近莫斯科。斯大林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是否撤离政府。然而,空军司令诺维科夫却抛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撤离的地方能挡住德国轰炸机吗?”
此时,英国派遣了一个军事代表团访问莫斯科,带来一项秘密技术:Chain Home雷达系统的简化版。到1941年11月,莫斯科周围已建成12个雷达站,覆盖半径200公里。这些雷达能提前30分钟发现德军轰炸机编队,使防空部队有时间疏散平民、调动高炮、派出拦截机。
1941年12月,德军出动120架轰炸机空袭莫斯科。雷达提前预警,苏军击落37架,城市损失轻微。德国空军此后大幅减少对莫斯科的夜间空袭。这一技术支援,被苏联防空司令部称为“莫斯科不灭的关键”。
除此之外,英国还向苏联提供了恩尼格玛密码破译技术的部分成果,帮助苏军了解德军动向。其他盟国则通过瑞典、土耳其等中立国,向苏联传递德军部署情报。
苏联自身的实力
强大但不足以单独取胜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苏联当时也确实拥有巨大的潜力。如人口方面,苏联战前人口1.9亿,而德国控制区仅约7000万人。苏联占据优势,1945年红军达1200万人。
工业能力上,1943年后,苏联的坦克产量反超德国。T-34月产1500辆,远超德军豹式的200辆产量。
但苏联的这些优势发挥,依赖于时间、空间和外部支持。若无租借物资,苏联工业无法快速恢复;若无第二战场,德国可集中兵力;若无食品和燃料,军队将因饥饿和机械瘫痪而崩溃。
朱可夫在1945年私下对美国将军说:“如果你们没有参战,我们最终可能打败德国,但那将是几年后的事,而且我们可能已经失去整个国家。”
二战中,无疑苏联承担了主要战斗任务。80%的德军伤亡发生在与苏联交接的东线,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柏林战役等均为战争转折点。
但若无盟国援助,苏联难以单独取胜:没有食品、卡车、燃料、第二战场,苏联可能在1942年崩溃,或在1944年后陷入长期消耗战,最终即使胜利,也将是残胜。
历史学家理查德·奥弗里在《二战史》中总结:“苏联的胜利是英勇与苦难的结晶,但也是全球联盟的产物。没有美国的工厂,没有英国的坚持,没有全球反法西斯战线,苏联无法独自完成这一任务。”换句话说:苏联是刺向纳粹心脏的那把刀,但握刀的手,来自整个世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