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读庞任隆先生《我的大篆情缘》有感:以篆为魂承文脉 以青年之力续薪火

当西安的银杏再次铺就满城金黄,与大秦印社社长庞任隆先生笔下1989年初见傅嘉仪先生时的那片金黄遥相呼应,我捧着中国书画报

当西安的银杏再次铺就满城金黄,与大秦印社社长庞任隆先生笔下1989年初见傅嘉仪先生时的那片金黄遥相呼应,我捧着中国书画报刊载先生的作品《我的大篆情缘》细读,字里行间不仅是一位艺术家与大篆跨越三十余年的深情羁绊,更藏着一份关于文化传承的厚重答卷。作为青年晚辈,我尤为触动:在快节奏的当下,先生对传统艺术的敬畏、笃行与创新,恰是给当代青年的一堂生动“美育课”,为我们指明了如何在文化根脉中找寻精神坐标。

敬古:以“扎根”之心 破青年“浮躁之困”

庞任隆先生与大篆的缘分,始于一份“朝圣般的敬畏”。1989年西安访师,傅嘉仪先生“学篆刻先学书法,学书法先学做人”的叮嘱,如种子落地;1991年安阳殷墟踏雪,甲骨上“雨”如珠帘、“王”含古令的文字生命力,让他立下“从源头学篆”的誓言;再到临潼利簋前,那三十余字“武王征商”的铭文让他读懂“线条里的历史重量”——这份敬畏,从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脚下沾泥”的实地探寻,是“临《毛公鼎》十三遍”的死磕,是“制金文对照表、写数万字札记”的系统梳理。

反观当下,不少青年面对传统文化时,常陷入“浅尝辄止”的误区:想学书法却耐不住摹帖的枯燥,想懂文化却不愿沉心读史,总期待“速成”“爆款”,却忘了“根深才能叶茂”。庞先生用实践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冷文物”,而是需要我们弯腰捡拾的“文化火种”。陕西作为周秦汉唐文明的核心腹地,殷墟甲骨、宝鸡青铜、临潼利簋……这些“活的历史教材”就在我们身边。青年当学庞先生,以“敬畏心”代替“猎奇心”,以“扎根感”驱散“浮躁感”,从一方碑、一鼎铭、一幅帖中,读懂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笃行:以“躬耕”之力 答青年“传承之问”

“学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刘自椟先生的这句教诲,是庞任隆先生艺术生涯的写照,更是当代青年传承文化的“方法论”。他的“笃行”,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笔墨里的坚守”——为掌握《散氏盘》“屋漏痕”笔意,清晨用拖把蘸水在青石板上练习,寒冬用半冻墨汁感受笔锋阻力;二是“方寸间的突破”——篆刻“友谊遍天下”时融《毛公鼎》端庄与《散氏盘》灵动,创作《金石永寿印谱》时让“龙寿”显《龙鼎》矫健、“鹤寿”藏《鸟纹鼎》灵动,让金文的“金石气”在印章中焕发新生。

这份“笃行”,恰恰戳中了当下青年传承文化的“痛点”:很多人高喊“文化自信”,却不愿付诸具体行动;想“创新”,却沦为“无源之水”的瞎折腾。庞先生用《秦人爝火代代兴》给出答案——以金文笔法写秦史,融秦篆规整于西周厚重;用《白鹿原赋》诠释路径——借《散氏盘》章法显关中苍茫,取《大盂鼎》线条承土地质感。这启示我们:青年传承文化,既要做“苦行僧”,耐住寂寞打磨基本功;更要做“思考者”,找到传统与当代的“连接点”。比如青年可将大篆元素融入文创设计,用短视频讲“利簋铭文里的武王伐纣”,让古老艺术走进日常生活,这才是“活的传承”。

美育:以“做人”为核 育青年“精神之钙”

傅嘉仪先生的那句“学书法必须先学做人”,是庞任隆先生艺术人生的底色,更是书法美育的“灵魂”。在他笔下,大篆从不是单纯的“写字技巧”:临《毛公鼎》前要先读懂“王若曰:父歆”的历史语境,刻“不到黄河心不死”时用“黄河”二字的粗壮显砥柱之力,创作《中国书法之歌》时以“书画同源”呼应“笔墨当随时代”——书法于他,是“以文载道”的载体,是“修身立德”的途径。

当下,不少青年对“美育”的认知仍停留在“学个特长”“培养兴趣”的浅层,却忽略了美育“立德树人”的本质。庞先生的实践告诉我们:书法美育,美在“线条之韵”,更在“文化之魂”“人格之正”。青年学书法,学的不仅是“中锋行笔”的技法,更是甲骨文中的“虔诚”、金文中的“庄严”、篆刻里的“坚韧”;传承书法,传的不仅是笔墨技法,更是“敬事而信”的态度、“守正创新”的智慧、“胸怀家国”的格局。青年当以庞先生为榜样,让书法美育成为“精神补钙”的过程——在摹写“武王征商”的铭文中读懂责任,在刻制“气吞山河”的印章中涵养气度,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滋养人格的“沃土”。

合上文稿,窗外的银杏叶正随风飘落,如庞先生笔下的金文线条,轻盈却有力量。三十多年来,大篆是庞任隆先生“沉默的导师”“亲密的挚友”;而未来,这份“大篆情缘”,更该成为当代青年的“精神接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站在中华文明的“根脉之地”,更有责任接过庞先生手中的“刻刀”与“毛笔”——以敬畏之心扎根传统,以笃行之力创新传承,以美育之魂涵养人格,让西周青铜的“金石气”穿越三千年时光,在青年手中焕发新的光芒,让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