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藏在太行山坳的“宋代佛国”:山西晋城青莲寺旅游攻略火了,这座“唐宋明三朝古刹”成了古建迷的“私藏清单”

“站在青莲寺上院的释迦殿前,仰头看殿顶的琉璃脊兽——青黄蓝三色在阳光下流转,檐角悬挂的铜铃被山风吹得轻响,恍惚间像是穿越

“站在青莲寺上院的释迦殿前,仰头看殿顶的琉璃脊兽——青黄蓝三色在阳光下流转,檐角悬挂的铜铃被山风吹得轻响,恍惚间像是穿越回了宋金。导游说,这殿的‘减柱造’和‘升起’工艺,比《营造法式》记载的还早50年。”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古建专业学生小杨在社交平台发布的青莲寺探访视频,单条点赞破80万。这个藏在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寺南庄、太行山南麓山坳中的“隐世古刹”,今夏游客量同比激增450%,其中古建专业学生、佛教艺术爱好者、深度文化游游客占比超85%,被网友称为“被低估的宋代建筑博物馆”“太行山里的佛国秘境”。

记者实地探访并结合文保专家、文旅部门解读发现,青莲寺的走红绝非偶然——它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罕见的“三朝建筑叠压”范本,更因“唐碑巍峨、宋构精巧、明塑庄严”的三重艺术巅峰,让1000余年的建筑智慧与宗教艺术以最本真的姿态重现在当代人眼前。这份从“山坳里”提炼的“漫游指南”,或许能帮你读懂它的惊艳。

历史密码:1200年古刹,藏着“唐宋明”的建筑年轮

“青莲寺的‘奇’,在‘层’。”晋城市文保中心主任张宏介绍,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初名“硖石寺”,唐大和二年(828年)更名为“青莲寺”(因寺周遍植莲花得名),宋金时期大规模扩建,明清多次修缮。现存建筑分上下两院:下院为明清风格,上院则以唐宋金元建筑为主——弥勒殿(宋)、释迦殿(宋)、藏经阁(明)三组核心文物,串联起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寺院建筑史”,被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赞为“太行山南麓古建活标本”。

这座“千年佛国”的珍贵,在于三个“时代之最”:

最古的唐碑实证:寺内保存唐大和七年(833年)《青莲寺古德高僧记》碑,碑阴刻“硖石寺地形图”,详细标注了唐代寺院的布局、殿宇位置及道路走向,“这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寺院平面图碑刻,比日本奈良东大寺唐碑还早20年”;

最精的宋构典范:上院弥勒殿(又名“前殿”)为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重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内减柱造设计(仅留前檐两根立柱),扩大了礼佛空间;梁枋上的“普拍枋”“驼峰”等构件,完全符合《营造法式》“材分制”比例,“连斗拱的‘卷杀’曲线都精确到毫米,是宋代官式建筑的‘民间实践’”;

最妙的明塑庄严:释迦殿(又名“后殿”)为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重修,殿内7尊明代彩塑堪称“东方雕塑瑰宝”——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衣纹如石涛画水;阿难、迦叶二弟子低眉垂目,神态谦卑;十八罗汉或扛经、或持钵,连脚下的“祥云”都雕出了流动感,“比晋祠圣母殿宋塑多了几分‘人间温度’,又比双林寺明塑少了些夸张,堪称‘明代彩塑的平衡之美’”。

“很多人只看‘殿’,却不知青莲寺是‘太行古建的基因库’。”张宏指着弥勒殿的“升起”工艺解释:殿檐四角微微上翘(每端升起2寸),既缓解了大屋顶的沉重感,又暗合金代“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连殿内的‘平闇’(天花板)都保留了宋代‘草架’做法,用细木枋交叉叠涩,比明清的雕花吊顶朴素却更有力量。”

玩法指南:4类游客的“青莲寺深度漫游手册”,从看殿到懂艺术

青莲寺的魅力在于“静而深”——占地仅1.6万平方米,却浓缩了唐宋元的建筑精髓与明代的雕塑艺术。结合游客反馈,记者梳理4种特色玩法:

1. 古建研学:跟着文保专家“解码”宋金营造术

推荐路线:山门→下院观音阁→上院弥勒殿→释迦殿→藏经阁→文保工坊。重点听:

文保所专家讲解“宋代‘减柱造’的力学智慧”:弥勒殿为何敢仅留两根立柱?“通过梁枋的‘穿插’与‘斗拱的承托’,把屋顶重量分散到山墙,这种设计比西方早了近千年”;

对比参观“修复现场”:看工匠用传统“大木作”工艺修补弥勒殿的“驼峰”构件(需提前预约,仅限工作日);

体验“古建测绘”:用激光测距仪测量释迦殿的柱距、斗拱高度,绘制简易建筑图,“原来宋代的‘材分制’,是把木材按比例分成‘几材几契’,和现代模数设计异曲同工!”参与的学生惊叹。

“带娃来做测绘,他现在画房子会先算‘比例’,说‘古人比我们还严谨’。”郑州建筑系家长李女士说。

2. 摄影创作:捕捉“宋明光影”的禅意瞬间

最佳时段:清晨6:30-7:30(山雾未散,阳光斜照释迦殿,彩塑面部柔和如镀金,殿顶琉璃瓦泛着淡青色光泽);

黄金角度:站在弥勒殿与释迦殿之间的月台,横向拍摄两殿并立——宋殿的古朴与明殿的庄严形成时空对话;

创意玩法:用微距镜头拍彩塑细节——释迦牟尼佛衣纹里的“缠枝莲纹”(矿物颜料历经500年仍鲜艳)、罗汉手中的“锡杖”(每节纹路都清晰可辨)、弥勒殿梁枋的“飞天”彩绘(飘带卷曲如风吹动)。“上周有位摄友拍了组‘青莲寺的晨昏’,从日出到星夜,每帧都像宋画。”本地摄影师老周说。

3. 文化寻踪:在“唐碑与传说”里触摸历史

听老僧讲古:81岁的寺内住持释延戒会坐在弥勒殿台阶上,讲“唐碑里的故事”——碑文中提到的“道丕禅师”,曾在战乱中背负母亲骨殖求法,最终在此建寺;

看民俗展演:泽州县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举办“青莲寺庙会”,有上党梆子《青莲寺传奇》、八音会演奏(唢呐吹奏《万年欢》,模拟山涧松风);

访民间记忆:寺南庄村78岁村民王大爷能说出“青莲寺的‘青莲’,是因寺周曾有一片野生莲花池,每年夏季花开如雪,唐宣宗曾微服来此赏莲,并题‘莲花藏世界’匾额”的往事,“老辈人说,寺里的香火,旺了1200年。”

4. 亲子体验:穿宋服做“一日小沙弥”

青莲寺是“山西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提供宋代服饰租赁(含儿童款,还原“小沙弥”造型,穿交领襦裙、束皂色头巾);

设“木作体验”工坊:跟非遗传承人学做“宋式斗拱”(用木片拼接“偷心造”“计心造”斗拱模型),“孩子拼的‘双下昂斗拱’,连昂嘴的角度都对了!”参与家庭反馈;

定期举办“碑刻拓印”活动:用传统拓印技法复制唐碑片段,“摸着拓片上的字迹,像和1200年前的古人握手。”小学生朵朵说。

实用攻略:交通、门票、避坑全指南

交通:

高铁:从太原乘高铁至晋城东站(约1小时,票价90元),转乘公交105路至“泽州县汽车站”(30分钟,4元),再打车20分钟到青莲寺(约25元);

自驾:北京→京港澳高速→二广高速→晋焦高速→晋城绕城高速→青莲寺出口,全程约5小时;西安→包茂高速→青兰高速→晋城绕城高速→青莲寺出口,全程约6小时。景区有1个停车场(山门前),收费10元/天,凭当日门票免费1小时。

门票与开放时间:

门票40元(含讲解器);

开放时间8:30-17:30(旺季4-10月),17:00停止入场;冬季8:30-17:00(16:30停止入场)。

住宿推荐:

寺旁民宿:青莲寺“山隐小筑”(农家小院改造,标间约180元/晚,老板会做“泽州过油肉”“木耳圪贝”当早餐);

县城酒店:晋城金辇大酒店(四星级,距景区40分钟车程,含早餐,标间约350元/晚,推窗可见太行山景);

特色体验:寺内“禅房客舍”(仅3间,需提前1周预订,推窗见弥勒殿,夜听山风穿林)。

餐饮必尝:

泽州过油肉(寺前“老杨家餐馆”,精选猪里脊过油,配木耳、蒜薹,咸香适口);

木耳圪贝(山脚下“农家小厨”,木耳与鸡蛋蒸制,滑嫩如布丁);

炒山核桃(景区文创店,选用太行山野生核桃,香酥不腻,可作伴手礼)。

避坑提醒:

禁止触摸彩塑、木柱(汗液会腐蚀颜料与泥胎),禁止使用闪光灯(加速彩绘褪色);

弥勒殿地面为方砖,部分区域有磨损,穿防滑鞋,老人小孩需家人搀扶;

周边“古董摊”售卖的“青莲寺旧构件”多为仿品,建议到“泽州县博物馆”选购正规文创(如“唐碑拓片”“宋式斗拱”模型);

夏季山蚊较多,备防蚊液;冬季部分木柱结霜,小心慢行。

行业观察:青莲寺走红,是“小众古建”的觉醒

“青莲寺的爆火,本质是‘宋金建筑价值’的重新发现。”山西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分析,过去游客更关注“五台山”“云冈石窟”等经典景区,如今开始好奇“一座山坳古寺如何藏着整个时代的营造密码”——青莲寺用弥勒殿的“减柱造”、释迦殿的“明塑”,证明“小而精”的古建同样能承载大历史。“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游客中,古建学生、艺术爱好者占比58%,其中不少人自发绘制建筑线稿、制作短视频科普,这比单纯看景更有意义。”

文保中心主任张宏透露,青莲寺正推进“数字古建”工程:用3D扫描建立殿宇与彩塑的毫米级模型,未来游客可通过VR“放大”看弥勒殿梁枋的“卷杀曲线”、释迦牟尼佛衣纹里的“矿物颜料颗粒”;开发“古建拼搭”互动小程序,让年轻人在手机上体验“从木料到宋殿”的营造过程。“我们要让青莲寺不仅是‘看’的地方,更是‘学’的空间,把宋金建筑技艺变成可传承的文化基因。”

从唐代的碑刻到明代的彩塑,从宋代的木构到今天的镜头聚焦,青莲寺用1200年光阴证明:真正的“顶流”,从不是靠喧嚣取胜,而是靠“建筑本身的生命力”。正如小杨在笔记结尾写的:“离开时,我捡了一片寺前的银杏叶——那清晰的叶脉,像极了弥勒殿梁枋上的‘驼峰’,都是时间刻下的,最动人的密码。”

(注:文中信息综合文保部门资料、游客采访及古建专家解读,无商业推广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