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参考来源,请知悉。
当胡歌、张颂文、闫妮这样影视界的“厉害”演员愿意降低身份去拍每集只有 15 分钟的短剧时,你是不是跟我一样感到好奇——这个被很多人说“土气”“低俗”的短剧领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央视跟深圳市委宣传部一起弄出来的短剧集《奇迹》,正在默默改变大家对短剧原本的那种印象。
这部包含 15 个单元故事的作品,每个单元有 1 到 2 集,每集时长 15 分钟,却把胡歌、张颂文、刘敏涛、闫妮、白宇、雷佳音、郭京飞等好几十位很有实力的演员聚集在了一起。这样的阵容安排,放在传统电视剧里那都是很豪华的,更别说是短剧了?
2024 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 504.4 亿元,超过了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收入的 425.02 亿元[1]
这数据能说明些什么呢?此前一直被打趣“上不了台面”的短剧如今在商业价值层面,已然把院线电影给甩在了身后。
《奇迹》在深圳特区成立 45 年时正式开机拍摄,这本身具有深意。闫妮饰演华强北送外卖的“代送阿姨”,王安宇演一个在深圳到处漂泊的青年这些角色设定很真实,生动细致地展现出当下城市生活的普通样子
你或许会觉得奇怪,为何主旋律题材,要通过短剧这种形式来展现呢?实际上答案挺明了的——受众在何处,内容就该朝着那个地方去发展。
微短剧用户数目已近 6 亿,
此数字背后是诸多通勤途中、午休空档、睡前十分钟的零碎时光。而且居然在这般碎片化的时刻里,微短剧占据了大量时间。
传统长剧常常要 40 集起步,想要让年轻人从开始到结尾把一部剧追完,那难度简直比登天还难。但 15 分钟的短剧就不一样啦,一集的时长刚好就是坐地铁经过三站路的时间,是去买一杯咖啡需要等待的那几分钟,也是在卸妆护肤的时候顺手当作背景音的那种节奏。
胡歌这样的演员加入进来,使得短剧第一次有了能“出圈”的依靠。此前短剧的演员阵容,常常是那些十八线的网红前来凑数,剧情皆为固定模式,特效就好似花五毛钱制作而成的一般。观众看完之后,便只剩下一种“很尴尬”的感受。
但是当真正懂得表演、有作品的演员开始参与其中的时候,整个行业的上限就被打破了。
2024 年投身投流的微短剧总量超 4.46 万部,其中新剧总数逾 3.64 万部。[3]
在这般作品数量激增的市场当中,质量成了独一的护城壕。而且居然在作品海量的状况下,质量就这么顺理成章地成了维系竞争的关键所在。
央视这次的举动就跟从高维度往低维度进行一种降维式的打击差不多。那些传统的影视机构带着专业的团队、已经很成熟的制作流程以及顶尖的演员资源,闯进了短剧这个领域,他们可不是去瞎碰运气,而是要重新把行业规范给确定下来。
导演沈严和编剧梁振华,在长篇剧集领域都有能拿出手的代表作品。他们把对影像的理解以及对叙事的掌控,都压缩到了 15 分钟的时长里,这本身就是创作上的一个难题。并且他们居然把这么专业的影像理解和叙事把控,都浓缩在了仅仅 15 分钟内,确实展现出了很厉害的创作功底。
有人会讲,短剧难道不就图个快捷?为啥要整得这般“正经”?可市场数据给出了回应。76.9%的微短剧用户乐意付费去看微短剧,这意味着观众并非不肯为内容掏钱,反倒只是不愿为劣质内容买单。
当短剧不再被“霸道总裁爱上我”这样的套路所限制,而是开始讲述真实的世间之事时,它的价值就真正体现出来了。并且这种转变,使短剧拥有了不同的韵味,就好像打开了一扇,可以展现真实生活的新窗户。
每一位在深圳拼搏的平凡人,皆是一个个小小的奇迹。短剧以最贴近眼下的呈现方式,去捕捉这些奇迹的刹那,相较宏大叙事的纪录片,或许更易打动人心。
说到底在内容这个领域里一直都有很多机会,就是缺少愿意踏踏实实干事情的人。短剧一开始被人瞧不上,只是一种“快餐文化”,可到了 2024 年,它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 505 亿元,竟然还第一次超过了电影的票房规模,这样的变化绝对不是碰巧发生的。
当胡歌以及张颂文这样的演员肯用自己的实力来为短剧撑场面的时候,这个行业才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轨。
《奇迹》能不能成为短剧行业的转折点现在就说还太早但至少它证明了一件事——不管形式怎么变,好的内容一直都很少,观众一直都很渴望并且竟然从《奇迹》中能体会到这样的意味,它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短剧行业的关键之处。
15 分钟,可随意对待,也可精心打磨。当创作者偏向后者,观众便会用真金白银来投票。其实央视开启的短剧变革,才刚刚起步。
参考资料:
[1]2025 年中国及全球微短剧市场分析:短视频平台重要布局方向,市场规模扩张速度迅猛·2025 年 06 月 20 日 13:00 前瞻网
[2]CSM 正式发布《微短剧行业发展报告(2025)》时间:2025-01-07
[3]短剧市场进化论:重构、突围与 2025 新机遇·DataEye 短剧观察·02-26 11:02
#奇迹#胡歌#张颂文#闫妮#雷佳音#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