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暖暖的婆婆曾站在泰国帕登悬崖边,通过视频威胁她:“如果你不跟我儿子改口供,我就跳下去,说是你害死的!”
“我的钱勾引她儿子犯罪。”这是孕妇泰国坠崖案当事人王暖暖的婆婆对事件的定性。在她看来,女儿媳的财富是儿子犯罪的根源,而非儿子本身的主观恶意。这种逻辑背后,隐藏着一个家庭教育的悲剧。
2025年9月26日,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王暖暖的离婚案。尽管男方俞某冬因蓄意杀人未遂在泰国服刑33年零4个月,但他和家人至今仍在拖延离婚,甚至曾索要3000万元才同意离婚。
通过此案,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社会恶魔”是如何被家庭养育出来的。
俞某冬母亲曾毫不掩饰地对王暖暖说:“就是因为你有钱,你勾引我儿子犯罪。” 这种将过错外部化的思维模式,是畸形家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当孩子犯错时,这类家长从不引导孩子审视自身问题,而是寻找替罪羊:是别人引诱的,是环境导致的,是社会不公造成的。长期如此,孩子自然会形成“我永远没错”的认知定式。
即便在俞某冬将怀孕妻子推下34米高崖的铁一般事实面前,他的家人仍然坚持“儿子是善良的,很无辜”。 这种完全脱离现实的辩护,暴露了家庭教育中是非观念的彻底缺失。
俞某冬并非一夜之间成为“恶魔”。王暖暖回忆,婚后才发现对方欠有巨额赌债,她前后帮其偿还了500多万元。而俞某冬的家人,不仅从未制止儿子的恶行,反而在王暖暖拒绝出具谅解书时,联合俞某冬的狱友威胁她。
更令人发指的是,俞某冬母亲曾到坠崖现场,以跳崖相威胁要求王暖暖改口供。这种极端行为表明,在这个家庭的价值观中,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哪怕是以性命相要挟。
当孩子每次犯错都能得到家人的包庇甚至“支援”,他自然会形成“规则是为弱者制定”的扭曲观念。
在俞某冬的世界观里,婚姻是获取财富的途径。王暖暖怀孕后,俞某冬立即为她购买保额31万元的保险。事后证明,这并非关爱,而是谋杀计划的一部分。
更令人心寒的是,即便在俞某冬入狱后,他的家人仍将离婚视为交易机会,索要巨额“离婚费”。婚姻的神圣性在物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
这种价值观往往源于家庭教育中对物质利益的过度强调,以及对他人权利的彻底无视。
1、建立明确的是非观念: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要明确区分对错,并坚持犯错必须承担后果的原则。不要让孩子认为“只要没被抓住就是对的”。
2、培养责任感: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寻找外部借口。当孩子推卸责任时,及时纠正并引导其反思。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过度强调物质利益,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生命权、财产权和情感权。
4、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不要因为溺爱而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民主不等于放任,真正的民主是既尊重孩子权利,又坚持基本规则。
王暖暖在采访中坦言:“糟糕的婚姻就是牢笼。” 而她用了六年时间,仍在努力挣脱这个牢笼。
每个“社会恶魔”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纵容、溺爱、是非不分的家庭。正如王暖暖的婆婆所示范的:当你永远认为孩子没错,那么他最终可能真的会犯下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