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1435年在位)。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因病逝于乾清宫。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景陵。那么,问题来了,朱瞻基临终之际,留下五位大臣来辅佐太子朱祁镇,这几位托孤大臣都是什么结局?
一、张辅
张辅(1375年-1449年9月1日),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明朝初年重臣、名将,河间王张玉长子。 自永乐七年(1409年)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张辅三次以总兵官讨平安南叛乱。先后四至交趾,史称他“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
宣德四年(1429年),张辅被解除兵权,加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仍参与谋划朝廷要务。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张辅作为托孤大臣,加号翊连佐理功臣。他支持英宗发动麓川之役,并力抗权宦王振。
正统十四年(1449年),张辅被迫随英宗北征瓦剌,于土木之变中阵亡,享年七十五岁。次年被追封为定兴郡王,谥号“忠烈”。对此,在笔者看来,张辅等明朝武勋的集体阵亡,导致朝廷格局失去平衡,促使之后的明朝皇帝不得不重用宦官,从而抗衡文官集团。
二、杨士奇
杨士奇自少丧父,虽孤贫而勤学。后游学四方,以授徒为生,至建文帝时方才被荐入翰林院,充史馆编纂。朱高炽即位后,杨士奇晋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历少保、少傅,兼兵部尚书。明英宗即位后,杨士奇与杨荣、杨溥共辅幼主,进官少师。杨士奇为官举止恭谨,擅长应对,善于识人,建言朝政,常一语中的。
但是,杨士奇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有他荐士颇为专擅,打压对手不遗余力。晚年放任其子杨稷横虐乡里,侵暴杀人;宦官王振擅权,他也不能匡救,招致舆论非议。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因杨稷被下狱而忧虑病逝,享年八十岁。杨士奇去世后,获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三、杨荣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明宣宗登基后,汉王朱高煦叛乱,杨荣力请明宣宗亲征。平叛后,因定策之功,受上赏。后进升少傅,两次随明宣宗巡边。
明英宗即位后,杨荣与杨士奇等大臣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杨荣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自请回乡扫墓,同年病逝,享年七十岁。获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杨荣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
四、杨溥
在明朝初期,杨溥与杨士奇、杨荣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南杨”
明宣宗即位后,杨溥入内阁。宣德九年(1434年),升礼部尚书。明英宗即位后,杨溥与杨士奇、杨荣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杨溥升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在内阁供职十六年,于杨士奇去世后接任首辅(1444年-1446年)。
根据史料的记载,杨溥有“相度”,为人谨慎,有时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不过,杨溥晚年时眼见宦官王振权势益振,却无能为力。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杨溥去世后,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
五、胡濙
和以上几位比起来,胡濙的名气相对较低。
建文二年(1400年),26岁的胡濙中进士,历授兵科、户科都给事中。曾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前往各地追寻建文帝朱允炆下落。胡濙的仕途是比较长的,也即他历仕六朝,前后近六十年,为人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被比作北宋名臣文彦博。其中任礼部尚书三十二年,累加至太子太师。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胡濙逝世,享年89岁,这可以说是高寿了。胡濙去世后,被朝廷追赠太保,谥号“忠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