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抽烟视频竟成流量密码!

【深夜刷到的“颓废美学”】晚上十一点,李女士像往常一样查看儿子的手机,突然被一条视频刺痛了眼睛——昏暗灯光下,一个年轻女
【深夜刷到的“颓废美学”】

晚上十一点,李女士像往常一样查看儿子的手机,突然被一条视频刺痛了眼睛——昏暗灯光下,一个年轻女子叼着烟,配文写着“3支烟,5首歌,22分钟的陪伴”。更让她心惊的是,儿子在评论区留言:“姐姐,我们初二学习压力好大,害怕初三撑不住……”而博主竟回复:“抽一根解千愁。”

“我当时手都在抖。”这位来自江苏的母亲声音哽咽,“我儿子才14岁啊!他以前最讨厌烟味,现在却觉得抽烟很‘酷’……”

这样的“颓废美学”视频正像病毒一样蔓延。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不少博主靠着吞云吐雾的“氛围感”疯狂吸粉,甚至打着“吸烟有害健康”的标签分享抽烟日常。当颓废被包装成文艺,当焦虑被当成流量工具,我们的孩子正在被引向何方?

【起号乱象:烟雾缭绕的背后】1. 颓废人设成了“速成法宝”

“现在正经做内容太难了,但点根烟拍个夜景,播放量就能翻倍。”一位转型“颓废风”的博主透露,他的账号靠深夜抽烟视频,一个月涨粉5万。这些视频通常有固定套路:

视觉包装:昏暗的房间、散落的酒瓶、指尖明灭的烟头

文案话术:“成年人的崩溃”“努力有什么用”等消极暗示

背景音乐:低沉伤感的钢琴曲或民谣

更讽刺的是,许多博主一边渲染“抽烟解压”,一边在橱窗售卖空气清新剂和解压玩具。用制造焦虑的方式推销解药,成了他们的财富密码。

2. 未成年人成重点收割对象

河南某中学心理老师王静发现,班上有个男生模仿网红抽烟姿势拍视频。“他说看那些视频感觉‘很成熟’。”王老师忧心忡忡,“青少年正处于寻求认同的阶段,这种将颓废等同于‘酷’的导向极其危险。”

数据显示,某平台“颓废风”视频观众中,18岁以下占比超两成。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视频常伪装成“心灵陪伴”,让迷茫的孩子们把博主当作“知心大哥姐姐”,却在无形中接受着吸烟暗示。

【深度剖析:为什么“颓废”能收割流量?】1. 精准击中现代人焦虑软肋

“不是大家爱看颓废,而是很多人在压力下产生了共鸣。”心理学家刘明分析。当现实中的疲惫无处安放,那些“允许你崩溃”的视频就成了情绪出口。

但问题在于,真正的情绪疏导被简化为“点烟动作”,积极应对被替换为消极渲染。有博主甚至编造“职场受挫”剧本,刻意强化“努力无用”的认知,这对正在形成价值观的青少年简直是毒药。

2. 平台算法助推畸形生态

“刚开始发正能量视频没人看,改成抽烟聊天后突然爆火。”博主“小城往事”坦言。平台推荐机制偏好“高互动内容”,而负面情绪往往更容易引发争论和停留。

虽然各大平台明令禁止烟草广告,但对“个人生活分享”中的吸烟场景界定模糊。这导致认真做科普的创作者无人问津,而“颓废网红”却频频登上热门。

【致命伤害:那些被改变的年轻人生】1. 模仿者的代价

河北某初中生小磊偷拿父亲的烟拍摄“忧郁视频”,最终染上烟瘾。“我们在他书包里发现三包烟,”班主任痛心地说,“成绩从班级前十滑到倒数的同时,肺功能也出现了问题。”

更可怕的是价值观的扭曲。有孩子在被教育时反问:“网红都抽烟,为什么我不行?”当错误行为被包装成“个性表达”,底线就在不知不觉中崩塌了。

2. 健康隐患不容小觑

“青少年呼吸系统更脆弱,吸烟对大脑发育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北京呼吸科专家张教授强调。但现实中,危害被“氛围感”柔化了——没人会在视频里展示烟渍牙、肺病患者的喘息,或者戒烟时的痛苦挣扎。

【治理之路:如何守住清朗网络空间】1. 平台该扛起责任

“光靠关键词屏蔽不够,需要人工审核介入。”某互联网公司内容审核员表示。针对刻意营造“颓废美学”的账号,平台应当:

明确界定“不良引导”与正常分享的界限

对违规账号限流甚至封禁,杜绝“换个马甲重生”

在未成年人账户中加强过滤,设置吸烟内容提示

事实上,中央网信办今年9月已启动专项行动,明确要整治“渲染消极悲观情绪”的内容。

2. 家庭教育不能缺席

发现儿子看抽烟视频后,李女士没有简单责骂,而是带他去参观了戒烟门诊。“那位肺癌患者拉着孩子的手说:‘千万别学我,年轻时以为很酷,现在后悔晚了。’”这种直观的教育,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父母的陪伴和引导,才是孩子最好的“防沉迷系统”。

【温暖亮光:这些内容才值得追捧】

在“颓废风”泛滥时,仍有许多创作者在坚持正能量:

@山乡老陈用镜头记录乡村振兴,带火土特产销售

@考研张老师每天凌晨直播,陪学生一起奋斗

@康复科李医生制作戒烟科普,帮200多人成功戒烟

真正的流量应该属于那些照亮生活、给人力量的内容。

【给孩子们一个清朗的天空】

也许,这就是我们最该教会孩子的——生活总有风雨,但我们可以选择在雨中起舞,而不是点燃一支麻痹自己的烟。

点击“关注”,听胡同口的热乎气儿,唠老百姓的身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