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言论
荷兰方面日前对安世半导体的威胁,事情发展得太快,也太突然。

如果把它比作一场地震,那震中无疑在荷兰,但波及的地方却远不止欧洲。
从欧洲的汽车厂,到中国的芯片供应链,再到美欧之间的博弈,甚至连日本车企都被波及,这场风波已经不只是经济层面的问题,它牵动的是各国之间的信任、合作和未来的产业格局。

事情的起点是荷兰政府以“国家经济安全”为理由,宣布将对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进行干预接管,明面上看,这是出于对关键技术控制权的担忧,但事情的真相并不简单。
早在2019年,安世就被中国企业通过正规程序收购,完成了对这家荷兰本土半导体企业的控股,过程完全合法合规,还得到了当时荷兰相关部门的批准。
过去几年,安世在中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在东莞建设了芯片制造基地,扩大了产能,也确实给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带来了技术支撑,中国对这次收购也并没有隐藏,而是以开放合作的态度对待。

但此次荷兰政府的做法,却是直接上手干预,把企业的控股权以国家手段进行重新分配,这种做法在国际市场上是极少见的,不管是从市场规则还是跨国投资的基本契约精神来看,这都属于极端行为。
更重要的是,荷兰并没有公开更多证据来解释为什么安世会突然变成“国家安全威胁”,这也让外界很难不怀疑背后是不是有更大的政治背景,尤其是美国近年来对中国半导体发展的打压策略,是否正在通过欧洲盟友进一步延伸。
这时候,中国方面的反应也比较迅速,安世在东莞的工厂几乎是当天就宣布,限制向安世荷兰总部及其分包商出口部分芯片和关键组件,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你在欧洲搞我,我就在中国反制你。

这一下子就把整个欧洲的供应链给打乱了,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汽车企业,首当其冲,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公开通报,现在很多车企的芯片库存撑不了几周,大众汽车直接表示,高尔夫这款主力车型的生产已经受到影响,甚至面临停产。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高尔夫不是冷门车型,而是大众在欧洲销量最稳定、影响最广的一款产品,它出问题,后续影响的可不仅是车企的利润,还有上下游成千上万的供应商、工人和物流网络。
在全球化背景下,车企不可能只靠一个地区的供应商运作,很多芯片和部件是跨国组合的,一条线断了,整台车都要停摆。

就连欧洲自己的媒体也开始反思这个决定是否太过冒进,有德国媒体指出,这种政府直接干涉企业产权的做法,以前大多只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在特殊战争时期才会发生,欧洲一直标榜市场经济和法治原则,现在却自己打破规矩,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更有意思的是,安世半导体对德国车企的重要性已经被拿来对比“北溪天然气管道”对德国工业的支撑,这两个关键点的共同点在于,都曾是德国依赖的关键资源,而现在都出现了被切断的风险。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与欧盟高层通话时,明确提出“这件事不豁免、不谈判”,这六个字,在外交语境中已经非常罕见。
意思就是,这不是可以协商的事情,而是必须纠正的错误,按照中国的表达方式,这种强硬表态已经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中方不接受荷兰政府对安世的强制介入,也不会通过谈判来妥协。

但欧盟的动作依然没停,在中欧高层刚刚通话结束之后,欧盟就宣布了新一轮对俄罗斯的制裁,其中还夹带了对四家中国能源企业的限制措施,也正是这种操作让人很难不联想到,是不是欧盟内部在协调行动,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贸易政策。
再加上欧盟委员会还在研究所谓的“反胁迫工具”,这些政策的方向都表明,欧盟希望用一套自己的规则来应对中国的反制措施。
但欧盟的表态,并不能完全代表各个成员国,要知道,欧盟内部其实并不统一,像德国、法国这些大国,虽然在对华政策上声音大,但它们同时又是受影响最直接的国家,德国的车企、法国的高科技制造业,很多都和中国有深度合作。

像匈牙利、希腊这些国家,一直主张和中国保持合作,也不愿意让地缘政治影响到本国经济发展,欧盟想要达成一个统一的对华策略,并不容易。
欧盟的操作,也只会让他们自己陷入越来越麻烦的地步,有消息称,中国已经把荷兰列入了“不诚信贸易伙伴观察名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象征,而是意味着在未来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可能会把荷兰排除在外。
同时,中国企业在荷兰的投资也会更加谨慎,因为如果一个国家连合法收购都可以被政府随时接管,那商业环境的稳定性就无法保证。

更让人关注的是,这场事件对未来中欧关系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短期来看,是供应链的中断,企业受损,市场震荡,但长期来说,各国对跨国投资的信心、对市场规则的信任、对国际合作的预期,都会受到影响。
尤其是欧洲一些国家,嘴上喊着要吸引外资,却又在政策上不断收紧,对投资者来说,这种矛盾的信息很难不让他们重新评估风险。
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早已经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而是与国际规则、政策走向紧密挂钩。

眼下,欧洲的汽车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芯片短缺不是第一次发生,但这次是人为制造的供应链中断,而且是因为政治原因。
如果问题得不到不及时的解决,未来也确实可能会有更多产业被波及,而荷兰作为一个以开放经济著称的国家,这次的做法是否会影响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他们制裁来制裁去,最终都会发现,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出路。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参考资料:
想和中方谈谈,但荷兰还在狡辩:不是美国让干的
2025-10-18 18:29·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