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8 日,我国官方宣布 26 国领导人将赴北京出席阅兵式的消息后,这一重要外交动态迅速引发美欧日韩等西方主流媒体的高度聚焦。通过对相关报道的梳理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西方媒体在提及此事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 —— 这一细节清晰表明,在此次出席活动的多国领导人中,金正恩的动向是外界关注度最高的焦点。
此前,已在 8 月 28 日分析过背后的两大核心原因:
其一,金正恩出席北京阅兵式的安排,完全打破了西方媒体此前的预期。在中方公布名单前,没有任何一家西方媒体预判到这一可能性,因此名单公布后,巨大的意外感促使西方媒体纷纷将其作为核心报道方向,相关消息的传播力度与覆盖范围远超其他议题;
其二,此次北京之行是金正恩首次参与国际多边外交活动,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常规的外事行程,更是外交领域的 “标志性突破”。外界高度好奇,他在北京期间将参与哪些多边互动安排,此次行程又将为朝鲜的对外关系带来怎样的新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除金正恩外,伊朗总统佩泽什基安同期将访华并出席上合峰会与北京阅兵式的消息,也成为西方媒体关注的另一大焦点,其受关注度仅次于金正恩。西方世界对这一动态的密集报道,同样可从两大核心逻辑中找到答案:
一方面,长期以来,西方政府、学界及媒体分析人士始终在炒作一个概念 —— 尽管中俄朝伊四国并未正式结盟,但在西方舆论语境中,这四国被定义为 “关系最为密切、且被认为存在共同应对西方倾向的‘准盟友’”。对于中俄朝三国的紧密互动,西方舆论虽有关注,但并未表现出过度意外,毕竟三国曾有并肩协作的历史基础,形成过基于共同经历的合作关系;而伊朗此前从未与中俄朝三国领导人在类似多边场合 “同框”,此次佩泽什基安赴京出席阅兵式,恰好点燃了西方对四国互动的好奇与关注热情。西方媒体普遍在追问:四国此次在京会形成怎样的互动模式?这种互动又将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产生何种影响?
另一方面,伊朗总统的北京之行,恰好与欧洲三强(英、法、德)对伊朗的强硬施压形成 “时间交集”。8 月 28 日,英法德三国正式宣布启动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制裁的回应机制,并计划在未来 30 天内重新恢复 10 年前对伊朗的制裁,此举的核心目的是施压伊朗在核问题上配合西方诉求。在此背景下,佩泽什基安坚持赴华出席阅兵式与上合峰会,显然释放出伊朗将继续与西方强硬立场对抗的信号。这一动态不仅可能影响伊朗与西方的关系走向,还可能对伊朗与以色列的紧张关系产生连锁反应 —— 西方舆论尤为担忧,这种对抗态势是否会升级为类似 6 月份以色列与美国联合袭击伊朗的战争风险?而包括中俄朝在内的、出席北京阅兵式的国家,是否会在后续为伊朗提供支持以应对潜在危机?这些疑问,共同构成了西方世界对此次伊朗总统访华高度关注的核心议题。
从本质上看,西方媒体对金正恩与伊朗总统的聚焦,不仅是对两位领导人个人行程的关注,更是对当前国际格局中,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外交动向、以及大国关系互动变化的深度关切,背后折射出西方对全球权力结构调整的持续审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