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奇瑞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的形象,很多人会想到“理工技术男”——踏实、低调、重技术、不擅言辞。从安徽芜湖一家地方车企,到如今在全球12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1772万用户,再到今年跃升至全球500强233位,奇瑞的成长轨迹,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制造业从“模仿”到“自主”,从“内卷”到“出海”的缩影。
而刚刚落幕的“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则像是这位“理工技术男”在香港上市后第一次站在全球聚光灯下,用一场技术阅兵,宣告自己不再是那个埋头造车的“工程师”,而是一个具备全球视野、技术自信的“生态构建者”。
奇瑞的起点并不华丽。1997年打下第一根发动机桩基,1999年第一台发动机下线,再到2005年ACTECO发动机品牌诞生——在那个中国汽车工业还处于“市场换技术”的年代,奇瑞就选择了最难走的路:自研。
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奇瑞被贴上“性价比”“国民车”的标签,甚至在新能源浪潮初期,也曾被质疑“慢半拍”。但正是这种对核心技术的执着,让奇瑞在混动、底盘、电池、智驾等领域逐渐建立起难以被替代的“技术货架”。
本次创新大会上发布的“瑶光5大技术领域”成果——火星架构、鲲鹏动力、灵犀智舱、猎鹰智驾、银河生态,已不再是简单的“功能堆砌”,而是系统化、平台化、可迭代的技术体系。例如:
鲲鹏天擎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8%,在全球混动领域树立了新标杆;
飞鱼底盘EMB、方舟两栖系统等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甚至实现了全球首次新能源量产越野车横渡长江;
犀牛全固态电池在针刺、电钻等极端测试中“不起火、不爆炸”,回应了全球用户对电池安全的核心关切。
这些成果背后,是奇瑞28年如一日在技术上的“长跑”——不是为了迎合风口,而是为了掌握定义风口的权利。
二、从“出海”到“全球化”:不只是卖车,更是建生态奇瑞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车企之一。截至目前,其海外用户已超过543万,在全球建有16个KD工厂、8大研发中心,计划在未来几年建立26个海外研发中心。
但“出口”不等于“全球化”。奇瑞的全球化,不是简单地把车卖到国外,而是构建一个“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 be somewhere”的本地化体系——针对不同地区的用车环境、法规、用户习惯,进行适应性开发和定制化创新。
例如,在欧洲进行雪地路试,在中东进行高温测试,在东南亚推进右舵车型开发……这种“在地研发+全球协同”的模式,让奇瑞不再是“中国的奇瑞”,而是“世界的奇瑞”。
更值得关注的是,奇瑞正在通过“开阳实验室”“瑶光实验室群”等平台,构建一个“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联合全球100多所高校,开展4000多项星火课题,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这种开放式的创新生态,正是其从“车企”向“高科技生态集团”转型的关键一步。
三、从“上市”到“上市之后”:资本市场的认可与责任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不仅是一次融资行为,更是一次品牌升级的宣誓——奇瑞不再只是一家传统车企,而是一家具备全球竞争力、技术驱动的高科技公司。
资本市场对奇瑞的认可,源于其在“销量规模、新能源、出口、品牌、资本市场”五大维度上的历史性突破:
2025年1-9月,集团销量突破200万辆,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77.1%;
出口量达93.6万辆,平均每25秒就有一辆奇瑞车驶向海外;
连续入选《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品牌绿色价值获国际认可。
世界500强排名跃升152位来到了233名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奇瑞必须面对的是:如何在资本市场保持技术叙事的连贯性?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的盈利能力?如何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中国创新”的差异化?
在本次创新大会上,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提到一个关键词:“反内卷”。在他看来,全球化不能只追求规模和速度,关键是要可持续——要以用户可承受的价格、可信赖的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建立中国汽车“安全、可靠、高端”的新形象。
这句话背后,是奇瑞对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内耗式竞争”的清醒认知。价格战、配置战、舆论战……这些“内卷”行为或许能赢得一时市场份额,却无法构建长期的品牌价值。
奇瑞选择的路径是: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护城河,通过全球化布局分散风险,通过生态合作扩大边界。从瑶光战略到开阳实验室,从纵横G700横渡长江到凌霄飞行平台首飞,从固态电池突破到人形机器人墨甲——奇瑞正在用一场又一场的“技术秀”,向世界证明:中国车企不仅能造好车,还能定义未来的出行方式。
奇瑞的转型,不是一场孤立的自我革新,而是中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典型样本。它告诉我们:
技术是唯一的通行证——没有自主技术,就没有话语权;
全球化是必然的选择——没有全球视野,就没有持续增长;
生态是未来的战场——没有开放协作,就没有系统竞争力。
今天的奇瑞,已不再是那个埋头苦干的“理工技术男”,而是一个手握技术、心怀全球、脚踏实地的“战略家”。它或许不是最会讲故事的品牌,但它正在用一场又一场的技术突破,书写中国汽车最硬核的叙事。
如果说中国汽车工业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技术时代”,那么奇瑞,无疑是走在前面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