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撞破云霭时,大雄宝殿的鸱吻在朝阳下泛着鎏金光泽,薄伽教藏殿的辽代彩塑眼波流转,连廊下的经筒被信众的手磨得发亮。”站在大同华严寺广场,62岁的古建专家王建国望着眼前的辽金巨刹,感慨万千,“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立体史书’——辽代的斗拱、金代的彩画、明代的碑刻,叠压出中国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寺以“辽金艺术博物馆”之誉,成为大同古城最厚重的文化坐标。2024年国庆假期,华严寺单日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其中40%为专程探访“辽金建筑活化石”的文博爱好者与高校师生。
“它不是普通的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活标本’,更是辽金时期汉地佛教与契丹文化交融的见证。”大同市文物局局长刘建勇介绍,华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辽代因“华严宗”兴盛更名为“大华严寺”,金代扩建形成上下两寺格局,明清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以辽金为主,兼融明清风格,占地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1961年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与多数寺院“单轴对称”不同,华严寺分上寺(以大雄宝殿为核心)、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核心),辅以华严宝塔、禅堂等建筑,堪称“辽金寺院建筑的百科全书”。
历史溯源:从“皇家寺院”到“艺术孤岛”的千年沉浮华严寺的兴衰,与辽金两朝的佛教政策紧密相连。
辽代契丹族崇佛成风,华严寺因位于辽南京(今大同)城西,被皇室列为“西京首刹”。据寺内《大华严寺碑》载,辽兴宗时期(1031-1055年),寺院广纳天下能工巧匠,建成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等主体建筑;金代熙宗完颜亶推崇华严宗,拨巨资扩建寺院,增塑佛像、绘制壁画,使其成为“辽金佛教艺术双璧”。元明时期,华严寺因战火损毁严重,仅存大雄宝殿与薄伽教藏殿两座辽金建筑,“像两颗被岁月磨亮的珍珠,藏在古城角落”。
“最珍贵的是薄伽教藏殿的‘天宫楼阁’。”王建国指着殿内佛坛后的木构模型介绍,这座高3米、宽5米的藏经柜,以38间镂空雕花木构模拟“天宫”,梁枋间雕有伎乐、飞天、瑞兽,柜内层格分置1700余册辽代佛经(部分为影印件),“这是国内现存唯一辽代木构藏经柜,连《营造法式》都未记载的‘建筑微缩艺术’,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木构早了近300年。”大雄宝殿的辽金遗存同样震撼——殿顶“鸱吻”高4.5米,为现存古代建筑中最大琉璃鸱吻;殿内五方佛、二十四诸天塑像,虽经明代重妆,仍可见辽代造像“丰肌秀骨、慈眉善目”的独特风格。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西南隅,与善化寺、九龙壁、大同古城墙组成“古城文化核心圈”,建议安排半天至一天深度游览,可结合古城夜游、云冈石窟等行程。
交通与入寺公共交通:
大同市区乘17路、27路公交至“华严寺站”(下车即达);或打车(市区出发约10元,5分钟)。
自驾:
大同绕城高速“大同南出口”下,沿御河西路向南行驶(约10分钟),景区有地下停车场(收费10元/次,旺季需9点前到达)。
入寺门票:
全价票50元(含上寺、下寺、华严宝塔);学生、60岁以上老人半价;1.2米以下儿童免票。需在“大同华严寺”公众号预约(每日限额5000人);开放时间8:30-18:00(17:30停止入场)。
导览服务:从“看殿”到“懂艺”基础导览:免费领取《华严寺导览手册》(含辽金建筑特征图解、重点文物说明);关注公众号可听“语音导览”(覆盖80%建筑与文物背景)。
专业讲解:
人工讲解:中文100元/场(限20人),每日9:30、15:00各一场;
特色体验:每月第三个周六开设“辽金木构临摹课”(需预约,费用150元/人,跟省级非遗传承人学习斗拱模型制作)。
华严寺虽占地不大,却因辽金建筑的稀缺性,值得慢品三小时以上。推荐按“建筑、文物、宗教”分层游览:
1. 建筑艺术线:触摸辽金木构的“力学与美学”推荐时长:2小时
路线:山门→上寺大雄宝殿→下寺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登塔)。
亮点:
大雄宝殿:辽金巨构的“豪迈之美”:作为现存最大的辽金单檐庑殿顶建筑,大殿面阔九间(53.75米)、进深五间(29米),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典型辽代“雄浑大气”风格。殿内五方佛(中间释迦牟尼、东西南北四佛)结跏趺坐,背光以沥粉贴金技法绘制卷草纹,虽经明代重绘,仍可见辽代“以简驭繁”的艺术追求。
薄伽教藏殿:辽代木作的“精密之境”:这座金代重建的殿宇(保留辽代基础),最震撼的是后壁的“天宫楼阁”藏经柜。整座木构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佛国世界”,雕有宫殿、回廊、飞天;下层为“藏经空间”,38个柜门均雕有莲花、卷草纹,柜内层格按《大藏经》分类,连标签位置都严格遵循辽代“千字文”编号规则。王建国笑称:“这不是藏经柜,是10世纪的‘智能图书馆系统’。”
华严宝塔:地宫里的“时空胶囊”:登塔至顶层(33米),可俯瞰古城全景;塔下地宫陈列北魏至明清的佛教文物,其中辽代《大方广佛华严经》残卷(影印件)字迹清晰,是研究辽代佛教传播的重要文献。
2. 文物鉴赏线:从彩塑到碑刻的“辽金生活切片”推荐时长:1.5小时
路线:下寺文物展厅→大雄宝殿壁画→寺内碑廊。
亮点:
辽代彩塑:被时光定格的“慈悲面容”:薄伽教藏殿内31尊辽代彩塑(部分为明代补塑),最动人的是“胁侍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衣纹随体态自然下垂,左手轻托经卷,右手微抬似说法,嘴角含笑却不媚俗,“辽代匠人把对‘美’的理解,全揉进了这尊塑像里。”修复师李师傅说。
壁画密码:大雄宝殿的“隐秘故事”:殿内四壁原有明代绘制的《华严经变》壁画,虽部分脱落,仍可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华藏世界海”等场景,人物服饰融合了汉地襦裙与契丹窄袖,是“胡汉交融”的视觉证据。
碑刻里的“皇家记忆”:碑廊陈列《大华严寺碑》《重修薄伽教藏殿记》等12通古碑,其中金大定二年(1162年)《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记》详细记载了寺院扩建过程,“碑阴刻着当时工匠的名字,连‘石作张五’‘木作李二’都留了下来,是研究金代营造制度的第一手资料。”
3. 宗教文化线:在晨钟暮鼓里感受“活的信仰”推荐时长:半天
路线:早课观摩(5:30-6:30,需提前预约)→寺内素斋→法物流通处请香。
亮点:
早课体验:每月初一、十五及佛诞日(农历四月初八),寺内僧人会举行早课,诵《华严经》、唱梵呗。游客可在大雄宝殿外静立观摩,“听他们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声音撞在殿顶的琉璃鸱吻上,有种穿越千年的共鸣。”常来礼佛的本地居士王阿姨说。
素斋禅意:寺内“华严素斋馆”提供“五观堂素面”“罗汉斋饭”,食材取自寺后菜园,豆腐、菌菇、野菜熬制的汤头清鲜,碗碟是定制的辽代纹样青瓷,“吃的是饭,修的是心。”厨师老张说。
“华严寺的价值,在于它完整保存了辽金佛教艺术的‘基因序列’。”王建国指出,辽代建筑“材分制”(以斗拱尺寸为基准的营造法则)、金代彩画“青绿叠晕”(多层色彩渐变技法),都能在华严寺找到实证。更难得的是,寺内文物兼具“皇家气象”与“民间温度”——大雄宝殿的琉璃鸱吻是皇家特许烧造,薄伽教藏殿的藏经柜却刻着工匠姓名;碑文记录着皇帝敕赐,也藏着普通信众的捐资名录。“这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是辽金社会的全景画卷。”
温馨提示:做有敬畏的“辽金艺术探访者”最佳游览时间:春秋季(4-5月杏花满城,9-10月古城秋意浓);避开暑期暴雨(7-8月)与冬季大风(12-2月)。
穿搭建议:穿轻便平底鞋(寺内多青砖台阶);勿穿露膝短裤/短裙(尊重宗教场所礼仪)。
文物保护:禁止触摸彩塑、碑刻(表面包浆易受损);殿内禁止使用三脚架、自拍杆(防震动损伤木构)。
延伸体验:参观后可前往大同市博物馆,看“辽金文物特展”;品尝“大同刀削面”“羊杂粉汤”等非遗美食。
游客说:“在这里,我摸到了辽金的温度”
“本以为就是座古寺,结果被薄伽教藏殿的藏经柜惊到了!”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小林蹲在展柜前记笔记,“那些斗拱的榫卯结构,比课本上的图示鲜活100倍。辽金匠人把数学、美学、宗教全揉进建筑里,这才是‘工匠精神’最好的注脚。”
结语
华严寺很小,小到藏在古城的一条深巷里;华严寺又很大,大到装得下辽金的斗拱飞檐、千年彩塑的低眉,以及一代又一代匠人“以木为笔、以寺为卷”的执着。
当你站在薄伽教藏殿前,看“天宫楼阁”的飞檐与古城墙的垛口遥相呼应;当你仰望大雄宝殿的鸱吻,想象辽代工匠烧制时的烈焰;当你离开时,檐角的铜铃为你摇响——你会懂得,所谓“文化遗产”,从不是冰冷的石头与木头,而是古人用智慧与信仰,为我们搭建的“时空之桥”。
下一次来大同,别只打卡九龙壁或云冈石窟。来华严寺吧,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你会看见,一座寺如何用千年时光,守护着一个民族的审美与信仰。
(注:薄伽教藏殿内部分彩塑因保护需要暂不开放,具体以现场公告为准;早课观摩需提前1天在公众号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