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崛起中的“历史包袱”:如何面对抗战恩怨?

1937年南京城的硝烟里,30万亡魂成为民族永久的痛;1972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中日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时,两个国家开启

1937年南京城的硝烟里,30万亡魂成为民族永久的痛;1972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中日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时,两个国家开启了半个世纪的复杂交往。

历史与现实交织,伤痛与合作并存。当中国稳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时,如何面对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如何在铭记伤痛的同时开辟未来?这不仅是外交议题,更是一个民族面对历史的智慧考验。

一、历史伤痕:无法抹去的民族记忆

抗日战争留给中国的不仅是14年的惨痛经历,更塑造了民族心理深处的历史认知。日军造成的伤亡数字高达3500万,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南京大屠杀中30万冤魂、是731部队的活体实验、是"三光政策"下的无数焦土村庄。

历史学者汤重南指出,中日交往两千年间,仅有五次战争,但近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对两国关系造成了巨大伤害。这种伤害形成了中国的"历史包袱"——既不能忘记,又不能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步平所言:"战争的本质是原则性问题,只有以这个共识为前提,才能进行对具体问题的学术性研究。"

二、历史认识:中日之间的巨大鸿沟

中日关系的发展始终受制于双方对历史认识的差异。2006年开始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显示,尽管两国学者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如日方学者承认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但在许多方面仍存在深刻分歧。

中方学者强调日本侵华的必然性,认为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推行对外扩张政策;而部分日方学者则倾向于寻找战争中的"偶然因素",甚至将侵华战争归咎于"中国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这种认知差距成为两国关系难以彻底改善的深层次障碍。

三、邦交正常化:老一辈的政治智慧

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体现了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的非凡智慧。当时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一再强调,"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日本田中角荣首相也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对随行记者表示,与中国建交是"时代潮流"。

邦交正常化过程中,中国领导人展现了长远战略眼光。邓小平在1984年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表示:"要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来发展。第一步放到二十一世纪,还要发展到二十二世纪、二十三世纪,要永远友好下去。"这种超越眼前争议、放眼长远的精神,为中日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民间外交:以民促官的宝贵经验

中日关系发展中,"民间外交"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邦交正常化之前,中日两国就已开始多领域的民间交往,通过"以民促官"方式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

即使是在战争期间,中日民间交往也十分频繁。这种民间的友好交流,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缓冲带和稳定器。到今天,中日双边贸易额已从邦交正常化初期的约10亿美元增长到目前的超过3700亿美元,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200亿美元,在华日企超过3万家。这种密切的经济联系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压舱石。

五、未来路径: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

面对未来,中日关系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坚守邦交正常化初心至关重要。中日双方应重温50年前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坚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日本尤其需要避免在中美战略竞争中简单选边站队,回归"以邻为善"的政策取向。

树立正确历史观是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坚持这一共识,才能为两国关系奠定坚实政治基础。

拓展务实合作是中日关系的现实需求。两国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应对老龄化等领域具有广阔合作空间。通过务实合作积累互信,为处理敏感问题创造良好氛围。

加强青年交流是着眼长远的投资。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真实的历史,参与两国交流,培养新一代中日友好使者,为未来50年的中日关系注入新动力。

历史不容忘记,但未来更需要创造。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是两个大国之间的现实利益关系,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情感和民族记忆。处理这样的关系,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既要正视历史而不被历史束缚,又要面向未来而不迷失方向。

正如学者汤重南所指出的:"虽然中日关系将呈现出合作与危机并存,并以危机为主的态势",但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中日关系终将回归正常、健康、稳定的向前方向"。因为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不可逆转,中日两国人民维护和平、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不可阻挡。

这或许就是中日关系最深刻的辩证法: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面对历史包袱不是为了背负它艰难前行,而是为了最终能够轻装前进,共同开辟新的未来。

【参考资料】《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2010年)《日本侵华战争军事密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战后中日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