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孩子眼睛遭殃!班主任2个月申请被拒,5位家长分两批致电,校长连夜换屏

老师们都知道,班上的电教装备要是坏了,老师去学校反映,那是千难万难。总务处总是一句话:学校库房没有新的装备!背后没有说出

老师们都知道,班上的电教装备要是坏了,老师去学校反映,那是千难万难。总务处总是一句话:学校库房没有新的装备!背后没有说出的一句话是:学校没有钱,要更换等下学期吧!

学校其实账上有钱,可在当下,财政局只是拨付水电费,其他什么的,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拨下来。为此,教育专家熊丙奇就发文抱怨过,说要给财政局施加督导机制,督促他们尽快拨付学校公用经费。

可是设备坏了,孩子们上课的效果大打折扣,老师着急,家长也急。

一位网友发了一篇帖文,讲述了他们的做法,一周时间就让校长更换了教室里坏掉的电子屏。

班上的电子屏坏了,班主任悄悄告诉家长,自己没有办法请求校长更换,让家委会几个人商量一下,家长向校长反映,道理很简单,家长只要投诉,学校就会解决。

周一,五位家长先后拨通了校长办公室的电话。他们的开场白出奇地一致:“校长您好,我是三年级二班的学生家长。孩子最近总说班上电子屏幕闪烁,看不清楚字,孩子回家总在揉眼睛”电话那头,校长耐心倾听,并给出承诺:“我们会尽快处理。”

“尽快”是个微妙的词语。老师们都清楚,在校园行政体系里,这个词可能意味着三天,也可能意味着三个月。

果然,三天过去了,维修人员没有出现。这时,另外五位家长开始了第二轮通话。他们的语气依然礼貌,但带着更明确的需求:“我们想了解更换设备的具体时间表,孩子们的眼睛健康不能等。”这次,答复变得具体起来:“新设备周末到校,下周一保证正常使用。”

果然,周一上午,班主任在群里发了一个好消息:我们班的班班通更换新屏幕里!“,老师站在崭新的屏幕前,露出了2个月来的第一个轻松笑容。

在该文评论区,家长和老师们讲了很多类似案例。有位初中班主任在学校宣布新学年课程前,悄悄对家委会主任说:“咱们班分到的物理老师经验尚浅,如果能争取到张老师或李老师就好了。”家长们心领神会。其中一位家长恰巧与校长同住一个小区,一次晚上时的闲聊,就把优秀教师要到孩子的班级。

更妙的是一位教师分享的经验: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下降,她没有直接提意见,而是在私下和领导说:“最近不少家长向我反映食堂问题,我都安抚住了,但如果情况不改善,恐怕家长们会直接找校领导。”一周后,食堂的菜单果然焕然一新,口味大为改善。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种新的教育协作方式。它不是对抗,也不是妥协,而是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寻找最有效的路径。教室里的那块新屏幕,照见的不仅是多媒体内容,还有家校之间如何配合才能最大程度保障学生权益的现实。

这些成功的案例背后,也藏着需要思考的问题。当某些班级通过特殊途径获得更好的资源时,那些没有这些渠道的班级又该怎么办?老师反映问题这么难,为何家长一反映就马上办?老师们都知道了这种非常规的方式,反映了学校管理的什么问题?

当正常的申请渠道失去效力,非常规的方式就会自然生长。这或许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却是在现实条件下最能见效的方法。每个参与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们争取更好的学习环境。在这块小小的黑板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当代教育中各方力量的微妙平衡。

不知道校长们看到家长和老师分享这样的成功案例,有何感想?

(图源网络,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