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大多数人眼中,能举办奥运会那是对一个国家实力的认可,代表其全球影响力、经济实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
正因如此,很多国家都将其视作荣誉,不断申请想要举办。
可对于有些国家而言却并非如此,它们甚至对举办奥运会充满恐惧,只因在过去,曾有两个发达国家因举办奥运而导致经济被拖垮,甚至直到30年后才还掉债务。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蒙特利尔
在奥运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里,举办奥运会对国家而言,在经济层面似乎是一场注定亏本的买卖。
回溯至 1976 年之前,若单纯从财务角度考量,不算举办奥运会所带来的国际影响力与名气,几乎所有的奥运举办方都面临着财政上的亏空。
这背后,是大规模的场馆建设投入、赛事运营成本以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巨额支出,使得举办奥运会成为了一项 “烧钱” 的活动 。

然而,1976 年,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却对这种普遍认知发起了挑战。
在激烈的竞争中,蒙特利尔成功击败美国洛杉矶、苏联莫斯科等强劲对手,赢得了第二十一届奥运会的主办权。
时任市长扬?德拉波满怀信心,宣称要举办一场 “简朴又完美” 的奥运会,甚至放出豪言,这次奥运会不仅不会亏钱,还将打破 “奥运必亏” 的魔咒。

在这份自信的驱使下,蒙特利尔开启了一场雄心勃勃的奥运筹备计划。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修建一座预算为 1.28 亿的豪华体育场。
这座体育场被寄予厚望,号称 “能容纳太空船”,设计极为前卫,从帆船汲取灵感,提出用 213 米倾斜高塔悬挂可开合顶棚的大胆设想。蒙特利尔期望借此在全世界面前大放异彩,展示其强大的实力与独特的魅力。

可现实却给了蒙特利尔沉重一击,由于采用的技术过于复杂和新颖,施工过程中状况百出:
特殊钢材采购遇阻,抗震技术不成熟,粗大钢缆在试验阶段相继断裂,这些问题导致体育场的施工不断暂停又重启。
每一次的停顿与重新开工,都意味着成本的进一步增加。时间一天天过去,预算像脱缰的野马般失控,不断攀升。

等到奥运会结束,这座承载着蒙特利尔诸多期望的体育场却仍未完工,而此时,为了这座体育场以及整个奥运会筹备所产生的总支出,已经飙升至令人咋舌的 24 亿。
巨大的资金缺口让蒙特利尔市政府无力承担,无奈之下,只能四处借钱来填补这个窟窿。
可借来的钱终究是要还的,随后蒙特利尔政府发现自身根本无法承受这笔沉重的债务。
走投无路之际,他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 开征 “奥运特别税”。

就这样,数百万蒙特利尔市民被迫卷入这场债务危机,他们需要共同承担这笔因奥运会而产生的债务,开启了长达 30 年的还债之路。
这一结果震惊了全世界,以往举办奥运会,虽然也存在支出超出预算的情况,一般是预算的 2 倍左右,这样的超支幅度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被接受。
但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支出竟达到了最初预算的 20 倍之多,且最终还未完成体育场的建设,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财政灾难。

这次 “事故” 所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许多国家被蒙特利尔的惨痛经历所震慑,纷纷对申请举办奥运会望而却步。
原本备受各国争抢的奥运会举办资格,瞬间变成了无人敢接的烫手山芋。
直到 1978 年,情况出现了转机,美国洛杉矶在几乎无人竞争的情况下,幸运地承办了 1984 年奥运会。

面对举办奥运会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洛杉矶奥组委别出心裁地进行了商业改革。
他们创造性地将商业元素引入奥运会,开始拍卖转播权,让各大媒体为了获得独家转播权展开激烈竞争,从而大幅提高了转播权的售价。
同时,对赞助商名额进行精心规划,在每个限定行业里,只选择一家赞助公司作为奥运会指定赞助商,并且设定了不低于 400 万美元的赞助费门槛。

这些举措让奥运会的商业价值得到了充分挖掘。此外,洛杉矶奥运会还对门票销售进行了改革,采用阶梯票价,一张黄金座位票价可达 2.5 万美元。
通过这一系列天才般的商业运作,洛杉矶奥运会成功实现了盈利,成为了奥运历史上第一届盈利的奥运会,盈利金额高达 2.5 亿美元。
这一成功不仅改写了奥运会的商业历史,也让各国重新看到了举办奥运会的希望,为奥运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雅典
时间步入 21 世纪,奥运会的命运再次出现波折。
2004 年,希腊雅典承办了奥运会,其精心打造的开幕式以独特的创意和震撼的呈现,向世界展现了古希腊文明的璀璨,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赞誉,成为许多人心中难以忘怀的经典瞬间。

然而,奥运会的大幕刚刚落下,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便传遍世界:
雅典为举办这次奥运会,总支出超过了 100 亿欧元,这一巨额开销直接导致希腊的财政赤字突破了欧盟规定的 3% 红线,给希腊的财政状况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这不禁让人疑惑,既然有洛杉矶奥运会成功盈利的先例,雅典奥运会按理来说借鉴之前的商业运作方法,应该能避免如此严重的财政问题,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其实,雅典奥运会的遭遇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当时,距离 911 事件发生不久,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形势变得紧张,奥运会作为大型国际赛事,安保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原本预算为 4 亿欧元的安保支出,因局势需要不得不大幅升级,最终飙升至 15 亿欧元,这一数字占到了原本总预算 46 亿欧元的三分之一,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

除此之外,希腊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或许是受到了欧洲部分国家工作效率不高的影响,雅典奥运会的相关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进度缓慢,迟迟拖到 2000 年才正式动工,错过了最佳的建设周期。
更糟糕的是,一些承包商趁机钻空子,借着工程建设的机会向政府漫天要价,大肆榨取利益,使得各项建设成本急剧飙升,进一步加剧了财政负担。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雅典奥运会的门票销售情况不佳,转播权的价格也远低于预期。
这两项重要的收入来源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导致希腊在这次奥运会中亏得血本无归。
奥运会结束后,希腊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GDP 增长速度迅速下降,这场奥运会成为了导火索,直接引爆了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
即便到了现在,希腊的经济依然没有完全走出危机的泥潭,仍在艰难复苏。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便承受着如此沉重的经济压力,希腊每年仍要花费 1 亿欧元用于奥运赛场的维护,这些曾经象征着荣耀的场馆,如今却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包袱。
在雅典奥运会之后,奥运会的 “亏损魔咒” 似乎再次生效。
除了中国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取得了成功且未出现亏损,成为 21 世纪少见的范例之外,后续几届奥运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2014 年索契冬奥会的支出严重超支,超支比例高达 289%,成为了史上最贵的冬奥会。
2020 年东京奥运会则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赛事多次延期,空场举办导致收入锐减,最终血亏 6408 亿日元。
这样的局面让国际奥委会忧心忡忡,他们多次暗示中国能够 “接盘” 接下来的奥运会,毕竟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有目共睹,是少有的既展现了国家风采又实现了良好效益的奥运会。

但中国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态度,明确表示没有承办后续奥运会的相关计划。
因为对于中国而言,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已经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魅力,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 “面子” 而投入巨额资金,将精力和资源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才是更为务实的选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