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个月,一场可能深刻影响全球纺织业格局的贸易协定在巴厘岛落锤。印度尼西亚与欧盟正式签署了《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双方承诺取消超过98%的关税税目。
这意味着,纺织品、鞋类等印尼优势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将大幅降低,直至接近零关税。
对于我们中国的羊绒产业同仁而言,这则来自热带的新闻,绝非事不关己的远方的故事。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贸易规则演变下的新路径,也为我们思考羊绒产业的未来布局,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考。

根据协议内容,超过98%的关税税目将被取消,涵盖了双方99%的贸易额。印尼官方雄心勃勃,期望借此实现对欧盟出口增长60%,并拉动国民收入增加28亿美元。
欧盟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更是点出了关键:此协定将着力推动关键原材料供应链的多元化。
对于我们羊绒行业,这句话值得反复品味。当欧盟在积极寻求供应链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时,作为全球高端纺织服装的领导者,我们羊绒产业的供应链安全与市场通路,是否也需要更多元的布局?
二、中国纺企的“印尼跳板”:已有巨头率先落子印尼凭借其670个港口的物流优势和日益完善的工业基础,正迅速成为中国纺织企业规避欧美传统高关税的“战略跳板”。这种“转口贸易” 的新通道,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
更重要的是,印尼在纺织产业链的诸多环节,如聚乙烯自给率仅51%,电子、纺织产业链配套不足,这为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合作或直接投资设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数据与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华港集团旗下福华(印尼)纺织有限公司已于今年8月投产,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打造高档功能性化纤针织面料基地,年产值预计达15亿元。
鑫海针织在印尼中爪哇省投资4000万美元建设现代化纺织厂,预计2026年投产,将为当地创造6000个就业岗位。
新丰实业在西爪哇省投资3000万美元,聚焦特种色纺花式纱线的智能化生产。
这些针织巨头,已经用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制造,印尼加工,全球销售”的清晰图景。

面对这股新浪潮,中国羊绒企业需要思考什么?
审视我们的“出海”地图:羊绒作为高端天然纤维,一直是欧盟市场的心头好。当印尼制造的纺织品可以零关税进入欧盟时,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部分加工环节、成品制造布局到印尼?这不仅能享受关税红利,更能贴近东南亚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
强化供应链协同优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羊绒原料集散地与初加工中心,这一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将国内的原料优势、纱线技术与印尼未来的成衣制造产能相结合,形成一条更具竞争力的“中-印尼羊绒产业链”。
从“产品输出”到“标准与品牌输出”:最顶尖的羊绒原料和核心技术应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产能合作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品牌价值的提升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让“中国羊绒”代表的是不可争议的高品质与高价值,无论产品最终从哪个港口启航。
结语
欧盟与印尼的这项协议,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它是一声发令枪,提醒我们全球化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规则在变,路径在变,唯有适者生存。
它带给中国羊绒产业的,与其说是冲击,不如说是一次战略升级的契机。是继续固守旧有模式,还是主动拥抱变化,利用全球资源重塑竞争力?答案,在每一位有远见的行业领袖心中。
本平台专注于羊绒全产业链服务,每日分享行业深度洞察。如果您对国际市场动态、产业升级有更多独到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期待您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