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这些“无名”的地铁小画家 我十分想知道他们的名字

一地铁八号线刚开通的时候,网红了好几个地铁站,比如幸福林带北站、植物园站、寒窑站……随着赶场子的喧嚣退去,地铁和地铁站回

地铁八号线刚开通的时候,网红了好几个地铁站,比如幸福林带北站、植物园站、寒窑站……

随着赶场子的喧嚣退去,地铁和地铁站回归它们原本的功能,这些网红站,也泯然于众站,不再是咋咋呼呼的样子,迎来送往着常态的来来往往。

不过,相比其他归于平静的网红站,寒窑站除了继续着它的金碧辉煌一点都不寒之外,一些很大众的文化味,一直不失为一个特色。

注意,是大众的文化味——不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或者厚重磅礴的,而是下里巴人大众参与民间接地的。

这些大众的文化味,来自寒窑站通道里的那些橱窗。

橱窗里,总会有来自民间的东西在展览,或者是某个主题的摄影作品,或者是一些手工,或者是书画,未必来自什么名家,作者多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过段时间,会做一次调整,撤掉旧的,换上新的。总有普通人的微光,静静闪烁在凹墙的橱窗里,匆匆的行人未必会留意,但也有不那么着急的,眼角的余光瞥见了,或边走边看,或驻足细品。

最近,B出口通道的两个橱窗,分别上新了两组作品,都是出自祖国的未来之手。一组,是大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大学生们;一组,是小学生们的小手画地铁,但却不知道,出自于哪些小画家之手。

这两个橱窗,就在外向右侧的墙壁里镶嵌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们的毕业设计作品,在靠外的橱窗,一进站就能先看到,作品主要是一些实际建筑物的三维设计模型,搭配的与西安相关的摄影作品不知道是否也是建大学子的作品。不管是三维设计模型还是摄影作品,都有作者的署名,甚至还有指导老师的名字。

再往里面一点,另一个同样规格的橱窗,便是小朋友们的画作了。画作的主题叫做“童心·筑梦”,从起首处的导引来看,貌似是西安地铁专门组织征集的。若果真如此,西安地铁也是有心了,不愧是文化古都的企业,让西安的“未来”,用自己的天真浪漫,讲述西安的现在和未来。

还别说,小朋友们的功底还真不错,用色,构图,尤其是充满想象的画面元素,无不张扬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天真浪漫的内心世界。

比如,这幅《我和地铁的故事》,画面看似平淡无奇,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那个手里抱着暖水袋的小朋友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刷不完的手机,只有最贴心的温暖。

另如,这幅没有名字的作品,火车开到了海洋里,妈妈带着孩子们坐在水母里,更令人拍手叫绝的是,那个小章鱼看到地铁驶过来时惊诧的小眼神,简直传神到家了——画面神,意境神!

还如,这幅同样没有名字的作品,列车从白云间呼啸而来,一边,是城市的高楼大厦炙烤在赤日炎炎里,一边,是苍翠青山下的蓝瓦木宅。守着木宅的两只石狮子,奶凶奶凶的样子简直不要太抢眼。这个小画家,一定是对前段时间西安的高温深有感触,也一定对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充满向往。难能可贵的是,他(她)让这种巨大的反差在一幅画面里精彩呈现,而分割这种反差的,或者说串联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的,是奔驰的列车。

还有那幅压轴之作,一直从橱窗的头贯穿到了尾,我目测了一下起码有6米长,以至于我贴着另一侧墙都没办法把这个长卷都收到手机镜头里。画面的开始,是西安的城墙和大雁塔,还有一个小小宇航员;画面的中间,是长长的桥梁;画面的收尾,貌似是凌霄宝殿的南天门——终于明白开始那为啥有个小宇航员了——这幅六米多的长卷,讲述的是从城市到天宫的浪漫之梦。

厉害了,一个个小画家们!

厉害了,一个个小画家们。可是,遗憾的是,我却不知道他们都是谁,都是哪些学校的孩子。

这些画作,大大小小总共14幅,除了有一幅在左下角贴了一张署名的小贴纸,显示作者是三年级3班的武惜夏,但是,是哪个学校三年级3班的武惜夏,也不知道。

其余的13幅,包括那个6米长卷,都不知道出自哪些小画家之手。

我想,不止我一个人想知道这些“别人家的孩子”都叫啥,咋就这么优秀的,是不是名字起的好,是不是画如其名?

个中原因,不得而知,但无非几种可能。

第一种,孩子们交来的时候有署名,但是被去掉了。这种可能性最小,一方面是地铁公司犯不着,另外不是还有一幅画作上还有信息不全的署名吗。

第二种,是孩子们交的时候没有署名,地铁公司不知道哪幅画是哪个小朋友创作的。这种可能性也不大,不管画作是邮递的还是亲自送来的,总会有小朋友的信息。

第三种,是小画家或者他们的家长坚决不同意署名。这种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不管从家长的心理还是孩子的心理,这又不是什么坏事,干嘛不让名字和画作一起熠熠生辉呢?何况,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孩子或者家长都不愿意署名。

第四种,就是这些画作都是那个武惜夏小朋友的作品。但是,从画作风格来看感觉不像是出自一个人之手,而且,导言里也看不出这个意思。

第五种,略带“小人之心”的揣度,就是这些画作并非真正出自小朋友之手,而是专人创作,假小朋友之名放进橱窗展览。倒不是怀疑地铁方面故意这么弄,而是一开始也想真正征集,但可能征集的情况不甚理想,事情又不能半途而废,只好专人上阵了。这种情况,自然没办法列出作者的名字了。果真这样的话,可就这有点啥啥了。但从画作来看,笔触下的那些童真,看着挺真切的。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孩子们交作品的时候,一并有个人信息,只是可能因为著作权意识不强,这些个人信息没有合并在画作上。地铁方面展览的时候,只展示了画作,遗漏了作者信息。这样的话,这个展览工作便有些太过马大哈了。再稚嫩的作品,它也是孩子们的心血和智慧,无论如何,都配得上一一对应的一个个名字。

然而,这些精彩的“无名之作”,就这样展示在橱窗里,不但成了孩子们的遗憾,也成了一个个来来往往者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