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刚漫过街角,巷口的羊肉摊就支棱起了架势。铁桶改造成的炉子裹着层厚厚的黑痂,炭火在里面 “噼啪” 作响,把挂在铁架上的羊腿烤得油光锃亮。摊主老周戴着洗得发白的套袖,手里的铁签子转得飞快,羊肉表面的油脂滴落在炭火上,瞬间腾起带着焦香的白烟,顺着晚风飘出半条街。路过的人总忍不住放慢脚步,有人干脆停在摊前:“老周,来两串肥瘦相间的,多撒点孜然!”
铁签子穿起的羊肉块带着炭火的温度,咬下去的瞬间,外皮微焦的脆感裹着内里的鲜嫩,油脂的香气混着孜然的辛香在嘴里散开。摊前的小方桌总围满了人,有人捧着烤串站着吃,油汁顺着指缝往下滴也不在意;有人和朋友边吃边聊,话题从今天的羊肉嫩不嫩,聊到隔壁菜市场的蔬菜又降价了。偶尔有放学的孩子拽着家长的衣角凑过来,眼睛盯着转动的烤羊腿,摊主总会多撒一勺芝麻,笑着说:“慢点儿吃,别烫着。”
若说街头摊的羊肉是热热闹闹的江湖气,那家里厨房的羊肉,便是藏在烟火里的温柔。每到降温的日子,母亲总会从冰箱里取出提前备好的羊排,泡在清水里去血水。砂锅里倒上花生油,姜片和葱段下锅炒出香味,再把剁成块的羊排放进去翻炒,直到羊排表面微微泛黄,冒出油脂的香气。接着加足量的热水,没过羊排,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再转小火慢炖。
炖羊排的时间里,厨房总是飘着淡淡的肉香。母亲会趁着这个空当,去阳台摘一把自己种的香菜,或是切好土豆块备用。等砂锅里的羊排炖得用筷子能轻松戳透,再把土豆块放进去,继续炖到土豆变软糯。揭开锅盖的瞬间,热气裹挟着浓郁的香味涌出来,羊排的鲜、土豆的绵,混在一起让人忍不住咽口水。盛一碗放在桌上,撒上翠绿的香菜,父亲会就着羊排喝一小杯酒,我则喜欢用汤汁泡米饭,连吃两碗都觉得不够。
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父亲会露一手红烧羊肉。他做红烧羊肉有个诀窍,要先用料酒和生抽把羊肉腌上半小时,让肉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炒糖色是关键,冰糖在锅里慢慢融化,变成深褐色时倒入羊肉,快速翻炒,让每一块羊肉都裹上漂亮的糖色。再加入八角、桂皮、香叶,倒上老抽和热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焖煮。炖好的红烧羊肉色泽红亮,肉质酥烂却不柴,汤汁浓稠,用来拌面条或是配馒头,都是绝配。客人们吃得眉开眼笑,不停夸赞:“这羊肉做得比饭馆里还香!”
无论是街头摊前那串带着炭火焦香的烤羊肉,还是家里砂锅里慢炖的羊排、红烧的羊肉块,都藏着最朴素的温暖。街头的羊肉摊,是陌生人之间因一口美味而产生的短暂交集,热热闹闹;家里的羊肉菜,是家人之间用食物传递的关怀,平平淡淡却满是心意。在这烟火气里的羊肉江湖,没有复杂的讲究,只有一口下去的满足,和那份藏在滋味里的生活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