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取消中考?成都市“全链条育人”改革试点被误读,详情揭秘

近期,网络上“成都市试点取消中考”“教育大改革取消中考”等传言引发广泛热议,相关视频与网帖将成都一项教育改革简单等同于中

近期,网络上“成都市试点取消中考”“教育大改革取消中考”等传言引发广泛热议,相关视频与网帖将成都一项教育改革简单等同于中考制度的废除。

事实上,这些传言的源头是成都市教育局公布的一项全新探索。下面,我们一起来揭秘这一改革试点的秘密,希望网友们能够一清二楚,不要误读。

自2025年起启动小学——初中——高中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首批确定8所参与学校,这一旨在推动教育从“育分”向“育人”转型的举措,被部分网友误读为“取消中考”。

据官方披露,该试点并未突破国家规定的学制、课程与教材框架,而是聚焦12年一贯制或初高中6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核心是打破学段壁垒,实现课程、素养培育、师资与资源的贯通衔接。

试点学生从学校小一或初一政策性入学群体中产生,每个试点年级设两个贯通培养班,家长可自愿报名,学生中途也能申请退出并参加中考,就学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针对传言,成都市教育局于10月22日明确回应。试点仅覆盖8所学校,范围极小,本质是个性化育人探索,与“取消中考”无直接关联,更不会影响全市中考制度的正常实施,传言实为对政策的严重误读。

这种聚焦 “全链条育人” 的改革探索,虽初衷向好,却也因“免中考”的标签衍生出复杂的利弊争议。其积极价值首先体现在对传统应试教育的突破,贯通培养模式通过系统性课程重构,避免了学段衔接中的知识断层与重复刷题内耗。

成都列五中学的贯通班未局限于中考真题训练,而是开设人文素养课与创新实验课,七中高新更是将人工智能启蒙课纳入教学,由电子科大背景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编程实践,让学生得以从应试压力中解放,拥有发展个性兴趣的时间与空间。

“自愿报名、摇号录取、可退出”的机制,让普通学生无需通过激烈竞争就能锁定高中学位,减少了“中考一考定终身”的风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升学焦虑。

更值得关注的是,初高中师资共享、跨学段资源整合的模式,如联合教研组的组建,已被上海黄浦区的实践证明能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达标率,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更连贯的支撑。

但改革背后的隐忧同样不容忽视。最突出的是教育公平问题,8所试点学校的有限范围与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可能形成新的“教育特权圈”。

有家长反映,部分名校的贯通班优质课程名额70%被本校初中部占据,外校学生需通过对标竞赛难度的联考才能参与,与“不搞选拔掐尖”的初衷存在偏差。

更隐性的不公存在于“学籍电梯”等衍生机制中,部分学校通过“普职融通”名义消化普高边缘生,表面是双保险,实则可能让学生沦为招生缓冲垫。

第二,过程性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潜藏风险,部分试点校引入的AI成长追踪系统将学生行为量化为600余个标签,虽号称精准教学,却可能过早给学生贴上“注意力缺陷”“竞赛潜力”等标签,且48小时的申诉窗口期与12%的算法出错率,让评价结果的公正性难以保障。

第三,“免中考”并未消除升学竞争,只是将压力推迟至高中阶段,贯通班更快的教学节奏对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构成挑战,而优质师资向贯通班倾斜的现象,也可能导致普通班教学质量被稀释。

总体而言,成都12年贯通式培养试点是对 “育人模式转型” 的有益尝试,其核心价值在于探索多元成才路径,但“免中考”带来的公平性争议、评价机制漏洞与资源分配问题,仍需通过扩大试点范围、完善过程性评价规则、强化师资均衡配置等措施逐步破解。

改革的本质应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连贯且优质的教育,而非制造新的分层与焦虑,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校准方向,才能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全面发展”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