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韩江网起 “千年老鼋”!渔民吓懵:这不是《西游记》里驮唐僧的神兽?

凌晨四点半,韩江的水色还是墨黑的,只有陈师傅船上的马灯亮着一点暖光。他握着渔网绳的手冻得发僵,正要像往常一样收最后一网回

凌晨四点半,韩江的水色还是墨黑的,只有陈师傅船上的马灯亮着一点暖光。他握着渔网绳的手冻得发僵,正要像往常一样收最后一网回家,却突然感觉网底沉得反常 —— 不是鱼虾挣扎的轻晃,是那种能拽着船往水下坠的沉,网绳勒得掌心生疼,连竹制的网竿都弯成了弓。

“坏了,莫不是勾到水底的沉船了?” 陈师傅心里犯嘀咕,咬着牙往后拽,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滴,砸在船板上溅起小水花。直到渔网露出水面的瞬间,他突然定住了:网里裹着个青褐色的大家伙,背甲比家里的菜板还宽,上面的纹路像老树干的年轮,一圈圈刻着岁月的痕迹。更奇的是,这东西抬头时,绿豆大的眼睛直勾勾盯着他,竟有种说不出的 “灵性”—— 陈师傅猛地想起小时候听爷爷讲的《西游记》,这不就是书里驮着唐僧过通天河的老鼋吗?

他慌得赶紧把网松开些,怕勒伤这 “怪东西”,又从船尾翻出个装鱼的旧塑料桶,接了半桶韩江水,小心翼翼地把它挪进去。桶太小,大家伙的背甲露在外面,爪子轻轻划着桶壁,没挣扎,倒像是在 “打量” 这艘小渔船。陈师傅摸出手机,手指还在抖,拨通渔政电话时,声音都变了调:“同志,你们快来!我在韩江捞到个‘神兽’,跟通天河老鼋一模一样!”

一、渔政 + 专家紧急赶场,水桶里的 “怪东西” 身份不一般

接到电话的潮州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二十分钟就开着执法船赶来了。队员小李跳上陈师傅的船,第一眼看到水桶里的生物,就忍不住 “哇” 了一声:“这背甲也太硬了吧!” 他想伸手摸,又被旁边的队长拦住:“别碰,万一伤了它,或者它有攻击性呢?”

很快,韩山师范学院的生物老师也来了,带着放大镜和标本盒。老教授蹲在桶边,眯着眼看了足足十分钟,又用棉签蘸了点桶里的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突然抬头说:“有点像鼋,但得做 DNA 确认。” 当天下午,南海科学院的检测结果出来了 —— 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韩江鼋,身长 45 厘米,宽 35 厘米,体重 11.8 斤,算下来至少有 5 岁了。

“你们知道吗?现在全国野生韩江鼋还不到 100 只,比大熊猫还金贵!” 专家拿着检测报告,语气里满是激动,“陈师傅这次立大功了,要是他没及时上报,万一被不懂的人带走,后果不堪设想。”

二、神话里的 “通天河老鼋”,现实中快活不下去了

说起鼋,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西游记》里的通天河老鼋 —— 驮着唐僧师徒过河,还拜托唐僧问佛祖自己啥时候能修成人身,憨厚又讲义气。可现实里的韩江鼋,日子却过得特别难。

专家说,鼋在地球上活了 1.75 亿年,恐龙灭绝时都没绝种,现在却快被人类活动逼到绝境了。“它产卵得找干净的沙质河滩,可前些年韩江边上全是采砂船,河滩被挖得坑坑洼洼,根本没法产卵;它还挑水质,水稍微脏点就活不了,以前韩江里飘塑料袋、泡沫盒,水质最差到了 Ⅳ 类,鼋只能往深水里躲,很多小鼋没长大就死了。”

陈师傅也跟着叹气:“我打渔三十年,以前听我爷爷说‘河里有大甲鱼’,我还以为是瞎编的,这还是头一次见真的。” 现在韩江鼋的数量,比十年前少了一半还多,每一只活着的,都像 “活化石” 一样金贵。

三、韩江变清了,“神兽” 才敢回来

不过这次能在韩江发现鼋,也说明这几年的生态保护没白干。2004 年潮州专门设了 “韩江鼋、花鳗鲡市级自然保护区”,采砂船不让进了,河边的小工厂也都装了污水处理设备,连渔民的渔网都换成了 “生态网”—— 不会缠住小生物。

保护区的老张每天都要驾着小船巡河,他指着水面说:“你看现在的水,能看到水下一米深的鹅卵石,以前浑得像泥浆。前阵子我还在河边发现了鼋的脚印,像小孩的手掌那么大,旁边还有刚孵化的小鼋壳,说明它们开始在这里繁殖了!”

陈师傅现在打渔时,看到水面上的垃圾都会捞起来:“水变干净了,鱼也多了,说不定以后还能再见到这‘神兽’。” 去年韩江的水质稳定到了 Ⅱ 类,刚好符合鼋的生存需求 —— 原来,只有环境变好了,“神兽” 才敢回家。

四、有人守了 35 年,有人立法护航,鼋的 “守护者” 不止一个

发现这只韩江鼋后,大家的行动特别快。保护区专门调了带恒温装置的运输车,怕天冷冻着它;放归的时候,工作人员把它放进水里,它没立刻走,绕着船游了两圈,像是在 “道谢”,全程都用 “智慧渔政” 的摄像头拍了下来,方便后续监测。

其实除了官方保护,民间也有不少 “鼋守护者”。佛山的仇全波一家,祖孙三代守了鼋 35 年。最早是 1988 年,4 只鼋不小心游进了他家的鱼塘,他爷爷舍不得卖,就养了起来。现在仇全波每天都要给鼋喂小鱼,看着刚破壳的小鼋,他总说:“要是我们不护着,以后孩子只能在课本上看鼋的图片了。” 现在他家的鱼塘,已经繁育出 800 多只鼋,成了全球最大的人工保种群体。

国家也在为鼋 “撑腰”:2019 年启动了《鼋拯救行动计划》,目标是到 2035 年恢复 500 只野生种群;2025 年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把伤害鼋的刑罚提得和大熊猫一样重 —— 谁要是敢伤害鼋,等着的就是法律的严惩。

五、热搜吵翻了:要 “看神兽”,更要 “护神兽”

“广东渔民捞到通天河神兽” 的话题一上热搜,网友们立刻吵开了。有人说:“太神奇了!能不能建个主题公园,我想亲眼看看!” 还有人提议搞 “鼋观赏专线”,让大家坐船看鼋。

但也有网友担心:“人多了肯定会吵到鼋,万一有人偷偷下网捞怎么办?” 甚至有生态博主发文:“别让关注变成伤害,鼋喜欢安静的环境,过度开发只会把它们逼走。”

专家也觉得,关注是好事,但不能 “好心办坏事”。他们建议搞 “保护性观赏”—— 在保护区装远程摄像头,大家在手机上就能看鼋的活动,既能满足好奇心,又不打扰它们。现在潮州保护区已经在测试声呐监测系统,能实时追踪鼋的位置,知道它们在哪里觅食、产卵,还不会碰到它们。“我们要的不是‘网红神兽’,是能在韩江里自由自在活下去的鼋。” 保护区负责人的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六、1.75 亿年的 “活化石”,该由我们守护了

从《西游记》里驮唐僧过河的老鼋,到韩江里真实存在的韩江鼋,这只 “神兽” 其实是自然给我们的 “提醒”—— 地球不只是人类的家园,也是这些古老物种的家园。

这次能发现鼋,不是运气好,是渔民的谨慎、专家的专业、守护者的坚持,还有无数人对生态的重视,凑在一起才有的结果。鼋活了 1.75 亿年,见证过沧海桑田,现在却需要我们的保护才能活下去。

其实保护鼋一点都不难:不往河里扔垃圾,不买野生动物制品,看到受伤的珍稀动物及时上报。就像陈师傅说的:“我们这代人护好韩江,护好鼋,才能让下一代还能看到这些‘活神话’。” 毕竟,守护住这些 “活化石”,就是守护住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