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制造,正在“换芯”!

最近的工厂圈,画风变得有点魔幻。谁也想不到,过去一提起工厂,脑子里还是轰鸣的机器、满身油污的老师傅...今天再去瞅一眼,

最近的工厂圈,画风变得有点魔幻。

谁也想不到,过去一提起工厂,脑子里还是轰鸣的机器、满身油污的老师傅...今天再去瞅一眼,可能连个人影都找不着了。

“熄灯工厂”首当其冲。黑漆漆的车间里,只有机器臂和传送带有条不紊地闪着信号灯,过去需要上百号人干的活儿,现在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毕竟,AI视觉质检、机器人自动焊接、大数据预测性维护......听着这些新奇的概念,对于追求效率和精度的现代工业来说简直无法拒绝。

不仅如此,中国制造这些年早就有了各种让外行看不懂的“骚操作”。

比如,过去造一辆车,从设计到测试得花好几年,现在AI模拟碰撞、智能设计,周期直接给你打对折;过去的老师傅凭经验调参数,现在工业大脑能分析海量数据,比最牛的老师傅还牛。一些地方甚至搞起了“产业大脑”集群,一个区域的工厂共享数据和算力,主打一个“共同富裕”。

现场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已经超过了每万名工人470台,还有各种聪明的AGV小车满地跑,网友说,“这届工厂在上夜班和上AI中选择了上AI。”

谁能想到,就在多年前,中国制造还被贴着“代工”、“廉价”的标签,在国际上基本就是个闷头干活不咋出声的形象。

从埋头造壳子,到抬头造“大脑”,中国制造早已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

庞大的中国工厂,怎么就集体变脸了?

各种隐藏科技点:

设计师、调度员、质检员...

如今说去工厂上班,很多人的反应可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老一辈的反应是那是体力活,没前途,年轻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那是去当AI训练师,还主打一个技术含量。

因为如今最聪明的工厂,已经在AI的加持下点亮了各种“隐藏科技点”。

最普通的玩家,是把AI当成“火眼金睛”的质检员。

在一些精密电子元件的生产线上,过去需要几十个质检员拿着放大镜看半天,现在一个高清摄像头加上AI视觉算法,一秒钟能扫几百个,任何比头发丝还细的瑕疵都别想跑掉。主打一个“眼花缭乱你也逃不掉”。

更会玩的玩家,是把AI当成“最强大脑”的总调度。

在很多大型智能工厂里,已经看不到人来回跑着传话了。从原材料入库、生产排程、能耗管理到最后的物流发货,全由一个“工业大脑”说了算。它能实时分析成千上万个数据点,预测哪个环节可能堵塞,哪台机器快要“生病”了,提前就把问题给解决了。 简单又高效。

最骨灰级的选手,是把AI当成无所不能的“创世神”来用,直接参与从0到1的创造。

倒不是说让AI取代设计师,而是让它成为最强的设计辅助。想研发一种新材料?AI可以先在虚拟世界里进行上亿次模拟,筛选出最优配方。想设计一款新车?AI能生成上千种空气动力学模型,供设计师挑选。如今的顶尖制造,早已从“按图索骥”进化到“让AI画图”。他们不像老一辈非得等到样品做出来才去测试,而是要把创新的主动权先死死地攥在手上。

就像国家发布的**《“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现在成了所有工厂的行动指南。

不去靠经验、不去靠蛮力,反而是到数据中心里,跟算法工程师一起,用一行行代码,定义下一代产品的模样,不比老师傅的经验香?

AI的含金量,正在这届中国工厂里逐渐拉满。

被世界重估背后,工厂集体“去土味”

很多人都有类似体会,一提中国制造,还是“便宜没好货”和“山寨模仿”的陈旧印象,有人甚至觉得这辈子都不可能跟“高科技”挂上钩。

几年前,很多工厂甚至还陷入转型危机,因为成本优势不再和管理落后,有的小工厂甚至直接干不下去,不少工人直接一夜原地失业。

谁也想不到,仅过了几年时间,工厂就彻底变脸了。有聪明的年轻人甚至把去工厂当成去科技公司一样向往。

工厂们能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靠进和退两招。

第一招,是跟科技巨头偷师,走出过去的“代工舒适圈”。

工厂的频频跨界背后,其实是一个更深层的变化:

如今,工厂不再仅是生产产品的场所,而是逐渐转变为创造数据的中心,过去是制造为中心,现在是“智造”为中心。

思路转变了,路子也就彻底打开了。传统制造与前沿科技碰撞产生了各种创新。

有工厂甚至开始对外提供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把自己的智能化经验打包成产品卖给同行。

也正好符合国家想要的产业升级,“仿佛开了光,竞争力比什么都强”。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传统不是包袱而是宝藏,制造不必苦力也能聪明。”

这种理念的转变,说白了就是开窍了,制造企业开始主动探索AI赋能,集体开始“变脸”,于是就有了让世界惊艳的各种高科技产品和超高效率的生产线。

第二招,是保留国家队底色,主打“花大钱办大事”。

如果说思想上开窍是破圈的第一步,那么下一步就是用实际行动,祭出国家级大杀器。

不像小作坊自己瞎琢磨,国家队直接下场,猛砸高性能计算中心、国家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基础设施。这等于给所有工厂铺好了高速公路,你只管踩油门就行。还有各种政策扶持,推动AI向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全链条渗透,算下来就是一次低成本的集体超级进化。

年轻人终于不用在落后的生产线上“拧螺丝”,工厂也将资源利用最大化还顺便提升了全球竞争力,可以说是一场双赢。

跨界狂飙的底气,

是靠“硬核”让人服气

有人说这些工厂能爆火出圈,完全是踩在了时代的风口上。

这句话对,也不对。毕竟这个年头,会喊口号会转型的行业太多了,也未必能如此脱胎换骨。

小编哥觉得,中国制造本身庞大的产业基础、海量的数据、对应用场景的精准把握,以及国家战略与企业创新的结合才是关键。

其实,现在的世界越来越需要高效率、高质量的供给,但又不喜欢传统的傻大黑粗,中国工厂提供的这些“智能制造”方案正好满足了他们“又要好”、“又要快”的需求。

一方面,是用体验价值来与时俱进。

中国智造的走红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一场精心策划与技术实力的结合。

有的会与终端消费相结合。比如一些新能源汽车工厂,已经实现了高度定制化生产,消费者在App上下的订单,能直接指挥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进行个性化装配。

与此同时,在线下也不闲着,就像各种科技品牌一样,积极推动“AI+工业旅游”、“智能制造+体验中心”等跨界融合,要跟全世界玩到一起,能让消费者在亲眼见证、亲手体验中理解智能制造的魅力,而不只是隔着屏幕看个热闹。

另一方面,是用专业让世界举双手买单。

当然不够,真正让对手服气的,还是够硬核。

比如那些黑灯瞎火也能24小时运转的“熄灯工厂”,不是装几个机器人那么简单,背后是强大的工业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行业大模型和智能体平台的支撑。目的是为了通过系统性的智能化,彻底颠覆传统的生产关系。

其他领域也是一样。就是用专业说话。比如中国的AI专利申请量占了全球的60%,已经发布的各种大模型数量全球第一,这些都不是闹着玩的。

国家级的基础设施和顶层设计,相当于给所有工厂直接吃下定心丸。

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增量最快的市场之一。 这代工厂面临着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产业链重构的压力,他们不再将低成本视为唯一的护城河,而是积极寻求用技术来建立新的壁垒。

正如那句话,“世界不是不需要工厂,而是不需要落后的工厂”,而中国制造正好挖到了这个需求,也自然迎来了如此大的泼天流量。

之前金错小编写过不少行业陷入中年危机,从眼镜店、大酒楼到药店,正如马化腾所说,“你什么都没做错,只是错在太老了”。

其实中国制造的转型也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思路,从来没有一招吃遍天的生意,有的只是不断地跟随时代需求的改变和升级,积极推动“换芯”,也照样能赢得世界的尊重,甚至风头完全不输各种硅谷巨头。

专业的地基上再加满智能的引擎,从来是硬控未来的不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