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贾玲瘦了100斤,但有些人却"胖"了偏见!

昨天刷手机时,又看到的新闻跳出来。底下有条评论特别扎眼:"瘦了的贾玲感觉不像她了,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似的。"我盯着这句话愣

昨天刷手机时,又看到的新闻跳出来。底下有条评论特别扎眼:"瘦了的贾玲感觉不像她了,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似的。"我盯着这句话愣了半天——一个人减掉100斤体重,怎么在有些人眼里就像换了个人?这让我想起过年时,老家亲戚看见我染了头发,大惊小怪地说"认不出来了"的样子。一、我们到底在怀念什么?贾玲最近在采访里说,现在的状态是"做回大学时的自己"。翻出她中戏时期的照片,确实是个清秀的姑娘。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似乎更习惯那个"胖胖的喜剧人"贾玲。就像我奶奶总说,我小时候胖嘟嘟的样子才可爱,现在瘦了反而"没福相"。这种情绪背后藏着个奇怪逻辑:好像一个人必须保持我们熟悉的模样,才算"没变"。去年有个调查显示,65%的人会对朋友外貌重大改变产生不适感。这让我想起朋友小美烫了卷发,她男友居然说"还是直发像你"。你看,我们总爱给身边的人贴标签,胖的、瘦的、搞笑的、严肃的,一旦标签对不上号,就浑身不自在。

二、"瘦身即消失"的荒谬逻辑说贾玲"消失了"的人,到底在遗憾什么?是那个在春晚上逗得大家哈哈笑的喜剧演员?还是潜意识里觉得"才有喜剧天赋"的刻板印象?这就像总有人说"学霸不该打扮",或者"女司机技术差",都是同一种思维陷阱。记得去年有个200斤的网红减肥成功,评论区居然有人说"取关了,没特色了"。你看,有些人喜欢的根本不是这个人,而是自己想象中的某个符号。就像总有人问我:"你写情感文章的人,自己感情肯定特丰富吧?"——拜托,写冰箱还得会制冷啊?三、被体重数字绑架的审美更吊诡的是,同一拨人可能去年还在夸某女星"瘦身励志",今年就说贾玲"还是胖着好"。我们的审美标准像忽晴忽阴的天气,唯一不变的是对别人外形的指指点点。数据显示,女性名人身材变化引发的讨论量是男性的3倍,这本身就够说明问题了。我表姐的故事特别典型。她花了三年从180斤减到标准体重,结果相亲时对方说:"你以前那么胖,肯定自制力很差吧?"你看,胖了被嫌弃,瘦了又被质疑,横竖都不对。这哪是在评论身材,分明是在找茬。

四、做自己的勇气比体重更珍贵贾玲在《热辣滚烫》里演的角色,本质上讲的就是"找回自己"的故事。现实中她减掉100斤,接的依然是喜剧角色,演技反而更细腻了。这就像我那个辞职开咖啡店的同学,外人觉得她"变了",其实她只是终于敢做少年时想做的事。有个心理学概念叫"自我差异化",说的是人随着成长必然会产生变化。就像我们不会要求小孩永远穿童装,为什么非要明星保持某个固定形象?贾玲自己说得实在:"我不是变瘦了,是变健康了。"重点从来不是体重秤上的数字,而是她眼睛里越来越亮的光。五、别用你的记忆绑架别人的人生下次再看到谁的外形变化,不妨先问问自己:我们怀念的到底是这个人本身,还是TA带给我们的某种情绪?就像贾玲,无论是《你好,李焕英》里哭成泪人的导演,还是《热辣滚烫》里飒爽的拳击手,本质上都是那个认真生活的姑娘。

最后想起个温暖的事。有个200斤的读者给我留言,说看了贾玲的新闻终于敢穿裙子出门了。你看,真正的偶像力量从来不在体型胖瘦,而在于告诉每个普通人:你值得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样子。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当有些人喊着"贾玲消失了"的时候,更多人在说——欢迎回来,做自己的你更美了。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