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浔城故事 | 三马路的风月前尘

作者:陈飞龙 编辑:冯晓晖“浔城故事”专栏致力于分享与九江生活见闻相关的散文及纪实类文章。诚挚欢迎原创作者投稿,投稿方式

作者:陈飞龙 编辑:冯晓晖

“浔城故事”专栏致力于分享与九江生活见闻相关的散文及纪实类文章。诚挚欢迎原创作者投稿,投稿方式及联系方式详见公众号自动回复。

图源:凤凰网房产九江 2021年图源:凤凰网房产九江 2021年

民国时期,在九江老火车站附近的南面,有三条马路:依次是一马路,二马路和三马路。这三条马路最出名的要数三马路。

三马路正冲着老火车站的出口,人烟稠密,客流不息,三马路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本是一个勾栏瓦肆的烟花风尘之地,青楼、客栈、商铺、茶肆、酒楼、赌场遍及散落。有青楼,自然就有妓女,有妓女就会招来各式各样的客人,以至于到了后来荒诞到妓女就成了三马路的代名词。人们一提到三马路,脑海里就不由得立刻与妓女联系在一起。

编者摄于拆迁前的三马路 2023年3月

有一回,我在菜市场里见到俩妇人吵架,一方稍处劣势时,眼看干不过对方,便捋起袖子,恶狠狠地指着对方撂下一句:“你哪是从三马路出来的呀。”对方一听,立马就蒙了,气得浑身抖动,想恶骂一句,又一时找不到新词回应,于是只好以牙还牙:“你——你——你才是从三马路出来的,你——你全家都是从三马路出来的。”

唉,无辜的三马路,却无端背上这一脏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旧时的三马路上的确有不少妇女在这里卖笑营生,出卖皮肉,只不过是这里青楼女子比别的地方要多些罢了。

三马路的妓女之多,完全得益于它的地理优势,其一它地处火车站附近,面对着火车站的的广场,距车站不到三百米,那些走南闯北的富家商贾、文人雅士,纨绔子弟来到九江,下车后正好图个歇脚行乐的方便。其二是三马路距离龙开河又近,那些在长江风浪里掌船运货的船家,每到傍晚,便纷纷将船开进龙开河里停泊,船上的孤寂和无聊,加之岸上的灯红酒绿的诱惑,无形中唤醒了他们内心的那份原始本能,品鲜换味的欲望,也让他们走到了三马路上花花世界。当然,也有不少本埠的寻花问柳之徒,来此掷金买笑,沉溺春宵。

妓女本是靠出卖身体和色相赚钱的古老行当,也是靠出卖青春来乞讨生活,一旦青春不再,便沦为明日黄花。色衰而爱弛。妓女往往是旧时代经济的风向标,更是底层风尘女子在贫困生活中挣扎的真实写照。

编者摄于拆迁前的三马路 2023年3月

我第一次听到妓女这个称呼的是在我十岁的那年。那时,我不知道妓女的到底是怎样的女性,是干什么的,她长的什么模样?她很漂亮吗?我要是能和妓女交上朋友该有多好!?带着一脸茫然和疑问,我去问祖父,祖父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然后不屑地说:“你问这干啥,等你今后长大了就自然知道了。”我不再多问了,也不敢多问了,但我心里却很想弄个明白,恨不得自己一夜就能长大。

转眼又过了两年,我似懂非懂的略知一点什么是妓女(其实却是根本不懂)。并且还听说过去的三马路里就有很多妓院和妓女,以至于后来我乘坐四路公交,每次经过三马路段时,我都侧身往下张望,特别是公交停靠在三马路的站牌时,我都仔细打量上车的所有女性,猜测他们谁是妓女呢。

随着身体的逐渐成熟,青春期的临近,我慢慢有了性的意识。性也在朦胧的飘渺中,开始转变成一种本能的具在渴望。这大概就是我祖父回答我的关于什么是妓女答案吧。

编者摄于拆迁前的三马路 2023年3月

我第一次走进三马路,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我读高一那年。我有一个同学家在三马路。他邀请我去他家玩,我就爽口同意了。其实,我真正的意图并不是去他的家里,而是想去看一看一直缠绕我的三马路。当我跟着他走进了三马路里,我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旧日的烟花风月之地,是许多男人涉入沉醉的温柔之乡。映入眼帘的是低矮简陋的居民住宅,杂乱无序的室外旧物摆放,以及高低不平的逼仄弄巷。

正当我们走到一处巷口,他指着里面的一幢二层楼房说,那房子就是过去的妓院。我很好奇的想走近瞧瞧。却很快被他拽走了。我问他这里真的是过去的妓院吗?他说,他也是听来的,也不敢确定是真的。事后我倒是觉得它不像妓院,即便它真的是妓院,也是那种很低档的交易场所,毫无歌舞丝竹妓院的雅致及情调。

斗转星移,物非人亦非。过去日夜喧腾的三马路已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只剩下一个古老的地名。随着火车站的迁徙以及龙开河的填埋,如今的三马路已开发成市区的商业中心。三马路——正焕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

陈飞龙,生于1964年,九江人。现居八里湖畔。创作散文多年。

【编后记】

编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提起三马路,不少九江老人——当然是男性——眼神立刻放光,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不过,靠口耳相传的记忆显然不够严谨。于是编者去翻了翻民国时期的大报《申报》,结果还真有发现:上面有不少九江医生的广告,专治花柳病的那种,而且都写着“在三马路某宾馆坐诊”。奇怪了,在九江治病,广告却要打到全国各地去,这逻辑,编者至今没琢磨明白。

《九江鳞爪录》 《申报》1927年7月28日

当然,更硬的证据也有。《申报》1927年7月28日刊登的《九江鳞爪录》里直接写道:“三马路夙为扬帮妓女荟萃处。”

这就坐实了。历史研究,就要这么严谨才是。

这篇文章的内容不宜直接发出来,眼神好的读者自己看吧。

陈老师上世纪七十年代去三马路,看到的是一片破败,毫无风雅之趣,那是因为三马路已经落魄的几十年,甚至成为九江的贫民窟。当年的三马路可是九江最繁华的地方,有“小秦淮”之称,注意《申报》也说明了在这里坐楼的是扬州来的小姐姐,歌舞丝竹可是她们最拿手的。

那些曾在文中出现的老房子,早已不复存在。百年三马路,也化身为“浔阳记忆文化旅游城”。新楼拔地而起,旧事随风而去。当人们漫步于此,或许仍能从这片商业喧嚣中,依稀聆听当年“小秦淮”的繁华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