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家孩子小时候可聪明了。”
对不起,我忍不住笑出声。
因为我脑子里已经自动补了后半句——“后来就不行了”。

可以说“高开低走”,简直是家长群里的流行病。
小学写得一手好钢笔字,背唐诗像小复读机,数学口算嗖嗖快,家长暗搓搓想:清华北大预定。
可几年一过,成绩像股市里的虚高行情,砰地一下就跌了下来,最后连个“二本保底”的预言都说不出口。
你说诡不诡异?
明明当初天赋异禀的样子,怎么突然就成了普通群众。其实没什么魔法,背后逻辑比电视剧剧情还直白。

小学阶段,本来就该是个轻轻松松的阶段,考试难度也就那样。
但不少家长把它当“黄金投资期”。
孩子只需要用三分力气就能搞定的东西,偏要砸十分力气上去。培训班、奥数班、钢琴、画画、编程,通通安排上,生怕自家孩子没领先两步。
于是,小学低年级就出现了奇观:孩子们一个个卷成了“学霸幻象”。背几首古诗、做几道奥数,立刻被家长夸成“天才苗子”。
实际上,这只是大剂量喂养下的“虚假繁荣”。
等到学习难度真正上来了,家长的力气撑不住了,孩子的真实水平也露了底。
说白了,那些所谓的“高开”,本质是外力制造出来的烟雾弹。
家长拿着放大镜看孩子,越看越觉得是未来的诺奖候选人,结果镜头一拉远,才发现只是沙滩上的一粒小石子。

从小学升初中,从初中升高中,每次升学都是一次筛选。
每换一个群体,格局就重置一次。原来在小学里稳坐头排的孩子,到了初中可能瞬间掉到中游。因为新的同学里,有更多真正靠实力混上来的狠角色。
这就像打游戏,前几关全靠氪金,你花钱买了装备,谁都打不过你。但到了后期副本,系统直接给你调高难度,光有装备不够了,你还得真会操作。这时靠外力冲上来的玩家,必然掉队。
于是,家长眼里的“高开低走”不过是自然分化。
想象一下,一万名小学生,到了中考,能稳进重点高中的也就两千左右。剩下八千个,全在中下游徘徊。
家长的心态从“我家孩子未来清北”到“能考上高中就谢天谢地”,转变之快,比股市暴跌还狠。

到最后,成绩往往会掉到一个接近真实实力的位置。
那些所谓的“神童”,多数是早期被加油加满的人造产物。一旦家长不再能超额投入,孩子的曲线自然往下掉。
就像气球吹得太大,刚开始看着巨大无比,满屋子都觉得它抢眼。但气慢慢漏掉,最后就回到了正常大小。所谓的高开低走,其实不是孩子变笨了,而是家长的滤镜碎了。
更扎心的事实是,即使在那20%能进重点高中的孩子里,也依旧有大多数人走向“高开低走”。因为到了高考,好的大学、热门的专业,名额还是有限。层层筛下去,能如愿的只是极少数人。
大多数所谓的“前排生”,终究也要体验一次落差。

说到底,与其在孩子小学的时候就幻想未来,不如认清一件事:
成长是一场马拉松。前期超额投入换来的虚假领先,不会一直有效。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长久的学习力、持续的兴趣和一点点心态上的从容。
所以,当看到成绩曲线掉下来的时候,不必大惊小怪。那不是孩子堕落,而是实力在归位。家长要做的,不是拼命打鸡血,而是帮孩子养出能长跑的耐力。
毕竟教育这条路,“高开低走”其实挺正常的,像股票像气球,也像人生本身。谁能一直高开?
最后能笑到终点的,往往是那些懂得稳住节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