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蚊子猛如虎,为了冬眠前的最后一顿饱餐,秋季的蚊子可谓急不可耐,逮到人就是生扑!对于紫禁城里生存的蚊子,红墙黄瓦的宫殿也不是什么皇家禁地,而是“觅食天堂”。一只只不知天高地厚的蚊子,扇动着纤细的翅膀,踏上了幸福的觅食之旅,却不知在这座庄严肃穆的宫殿里,等它的是早已布好的层层“陷阱”!
一只蚊子首先把目标锁定在了正在御花园散步的嫔妃身上。它嗡嗡地飞过去,想在嫔妃娇嫩的肌肤上叮上一口,可还没靠近,就被一层无形的“屏障”挡在了外面。原来,嫔妃身上穿的是缂丝纱罗衣,这种衣物采用了极为细密的缂丝工艺,纱孔比蚊子的口器还小,蚊子根本无法穿透。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代缂丝纱罗衣,质地轻薄如蝉翼,却有着出色的防蚊效果。而且,衣物上还绣着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可不只是为了美观。古人早已发现兰草和艾草散发的气味能驱蚊,所以在织造衣物时,会将晒干的兰草、艾草纤维混入丝线中。蚊子闻到衣物上淡淡的草木清香,只觉得头晕脑涨,根本不敢靠近。
香色缂丝金龙夹龙袍:此为清代乾隆皇帝的嫔及皇子福晋所穿的龙袍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它不死心,又盯上了旁边侍立的太监。太监穿着的是麻质常服,麻料本身就有一定的粗糙感,而且经过了特殊的“煮练”处理——用黄柏、苦参等中药材煮水浸泡布料。这些药材的气味对蚊子来说极具刺激性,这只蚊子刚飞到太监身边,就被那股淡淡的药味熏得连连后退,连落脚的地方都找不到。
没办法,这只蚊子只能飞往皇帝的寝宫——养心殿。它想寝宫那么大,总能找到一个角落躲起来吧。可刚飞进养心殿,就被一阵烟的香味迷得晕头转向,只记得那是一个金灿灿像宝塔一样的香炉,蚊子根本无法飞入。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碧玉透雕云蝠纹香筒,就是用来烟熏驱蚊的工具。
碧玉透雕云蝠纹香筒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它绕到养心殿的窗户边,发现窗户的缝隙处,还塞着用艾草、菖蒲编成的“驱蚊绳”,这些绳子晒干后,会缓慢释放出驱蚊的气味,把蚊子挡在窗外。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通风口,这只蚊子钻进去,觉得终于可以饱餐一顿,结果被一层薄薄的纱拦住了,这就是我们夏天常见的蚊帐,蚊子根本无法靠近,更别说停留觅食了。
这只蚊子彻底放弃了在室内觅食的想法,决定去户外的太液池边碰碰运气,那里有水,说不定有其他蚊子同伴,还能找到机会叮咬路过的宫人。可刚飞到太液池边,就发现水面上漂浮着很多荷叶、菱角叶。
古人早就发现,荷叶和菱角叶的表面有一层蜡质,能阻止蚊子在水面产卵。而且,太液池里还种着荷花、芦苇等植物,这些植物的根茎能吸收水中的养分,让水质保持清澈,减少蚊子幼虫的滋生。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宋冯大有所绘的《太液荷风图》中,就清晰地描绘了太液池边荷叶田田的景象,这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古人灭蚊的“生态妙招”。
太液荷风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源:恩施州图书馆
蚊子正想在岸边的草丛里歇歇脚,就看到几个宫人拿着竹编驱蚊扇走了过来。这种驱蚊扇用细竹丝编织而成,扇面上还画着山水、花鸟图案,扇动起来能产生较大的风力,不仅能降温,还能驱散周围的蚊子。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竹编席地嵌茄楠木花鸟图面象牙柄团扇,做工精细,扇面平整,风力很大。宫人一边走一边扇动扇子,蚊子根本无法靠近,只能被迫四处逃窜。
竹编席地嵌茄楠木花鸟图面象牙柄团扇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这只蚊子已经饿得头晕眼花,它看到一位公主戴着一串五彩的香珠,正坐在石凳上看书,决定做最后的尝试。它拼尽全力飞过去,可还没靠近公主,就被手串散发的香气熏得晕头转向。
这串香珠是用防暑的锭子药制成的,由多种中药按比例研磨成细末放入其中,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代五色编织络紫金锭香珠就是这类香珠的珍贵文物,它们香气浓郁,能清热解毒、驱赶蚊虫,而且这种香气能持续很长时间,公主戴着它,就像随身携带着一个“移动防蚊罩”,蚊子根本不敢靠近。
五色编织络紫金锭香珠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除了香珠,公主的腰间还挂着一个锦囊,锦囊里装着雄黄、苍术等中药材。这些药材的气味同样能驱蚊,而且雄黄还有解毒的功效,古人认为夏天佩戴装有雄黄的锦囊,不仅能防蚊,还能预防中暑。这只蚊子在公主身边飞了几圈,始终找不到下手的机会,最后只能无力地落在地上,结束了它在紫禁城艰难的求生之路。
在没有现代灭蚊设备的古代,紫禁城里的人们凭借着智慧,从衣着、住行、配饰等方面入手,打造出了一套完善的驱蚊体系。这些藏在文物里的驱蚊妙招,不仅展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更成为故宫文化的重要一部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需转载文章或有任何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转载文章需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