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葡萄中的爱马仕”到“地摊货”,阳光玫瑰神话崩塌了!

你还记得三年前为了一颗车厘子咬牙切齿的自己吗?那会儿超市货架上一盒200克的智利车厘子能卖到88元,合着每颗樱桃比硬币还

你还记得三年前为了一颗车厘子咬牙切齿的自己吗?那会儿超市货架上一盒200克的智利车厘子能卖到88元,合着每颗樱桃比硬币还贵,吃的时候得数着颗儿,生怕一口下去半个月工资蒸发。可现在呢?楼下水果店老板扯着嗓子喊:“车厘子29.9元/斤,买两斤送半斤!” 不光车厘子,蓝莓从180元一箱跌到60元,阳光玫瑰从300元/斤暴跌到2元/斤,连曾经高不可攀的进口西梅,如今在新疆果农的直播间里9.9元就能抢一公斤。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的热搜还没凉透,进口水果就集体“跳楼大甩卖”,这剧情反转比电视剧还刺激。到底是谁动了进口水果的“奶酪”?国产水果又是怎么从“土包子”逆袭成“顶流”的?今天咱们就扒开这水果圈的“价格战争”,看看藏在超市价签背后的商业真相。

一、进口水果:从“女神”到“路人”的光速陨落

凌晨4点的首衡高碑店农产品交易中心,货车司机郭立秋正叼着烟卸货,后车厢里的智利车厘子还带着南半球的寒气,可他脸上却没半点三年前的兴奋。“以前这玩意儿是‘硬通货’,一柜车厘子到港,经销商能在码头打起来,现在倒好,智利的、美国的、澳洲的,一茬接一茬来,我这仓库都快堆成山了。”郭立秋甩甩手,指着旁边的纸箱,“去年这时候,车厘子批发价还40多一斤,今年25都嫌贵,客户挑三拣四,说‘不如等云南大樱桃上市’。”

不只是车厘子,蓝莓的“跳水”更狠。做了15年进口水果生意的王姐给我看进货单:“2021年,智利蓝莓170元一箱(12盒),现在70元一箱,还得求着超市收货。前几天有个新客户砍价,说‘拼多多上国产蓝莓9.9元两盒,你这进口的凭啥贵?’我差点没把计算器拍他脸上——关税、运费、冷库费,哪样不要钱?可人家不听啊,就认‘国产更新鲜’。”

进口水果的“身价暴跌”,本质上是场“供给侧的海啸”。以前中国市场缺啥,海外就涨啥,智利车厘子、新西兰奇异果、美国蓝莓,仗着“物以稀为贵”,把价格炒上了天。可架不住中国消费者太能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年间人均鲜瓜果消费量涨了50%,从40.5公斤飙到61.6公斤。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14亿人每年多吃了300亿公斤水果,能绕地球赤道堆三圈。

海外果农一看中国市场这么能“消化”,立马开启“疯狂扩产模式”。智利车厘子种植面积5年翻了一倍,美国蓝莓农场从加州扩张到俄勒冈,连越南火龙果都把中国当成“主攻市场”。结果呢?2024年进口水果到货量同比暴涨40%,供大于求,价格不跌才怪。郭立秋拍着大腿说:“以前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现在是‘丫鬟打秋风’,不降价连仓库租金都赚不回来!”

二、国产水果:从“模仿者”到“卷王”的逆袭之路

就在进口水果愁眉苦脸的时候,国产水果正在悄悄“偷家”。云南的蓝莓大棚里,农户老张正盯着温度计,大棚里的“奥尼尔”品种果粒饱满,甜度飙到18度,比进口货还甜2个点。“以前我们只能种‘散户果’,酸得能倒牙,现在引进了以色列种苗,用滴灌、控温,一颗蓝莓能卖到3块钱,比进口的还贵!”老张笑着说,他家200亩蓝莓,今年净利润能到300万。

国产水果的“平替神话”,本质上是场“以销定产”的精准打击。超市采购叶平揭秘:“哪个进口水果好卖,我们就盯着哪个‘抄作业’。车厘子火了,国产大樱桃就从山东扩种到云南;奇异果赚钱,贵州、四川就满山遍野种猕猴桃;蓝莓成‘网红’,云南直接把种植面积干到全球第一。” 数据不会说谎:以前70%靠新西兰进口的奇异果,现在一半来自云南;南美洲垄断的蓝莓市场,云南产占了50%;连被称为“西域神果”的西梅,新疆伽师县的“新梅”已经抢走30%份额,48小时就能从果园送到北上深的超市货架。

最狠的“卷王”当属阳光玫瑰。2015年刚从日本引进时,这货叫“晴王”,300元/斤,买一串能抵半月工资。可现在呢?湖南果农朱萍给我算账:“收购价2元/斤,加工包装0.8元,运费0.5元,到超市卖4元,还没人要。为啥?8个省一起种,从云南到辽宁,全年都有货,供大于求,不跌成‘白菜价’才怪!” 上海的葡萄种植面积里,31%都是阳光玫瑰,超市货架上10元/斤随便挑,当年“葡萄中的爱马仕”,如今成了“水果摊的流量密码”。

国产水果能逆袭,靠的不是“便宜没好货”,而是“技术碾压”。云南蓝莓用上了“智慧大棚”,传感器控制光照、湿度,亩产比国外高30%;新疆西梅搞“矮化密植”,三年挂果,比传统种植提前两年;阳光玫瑰更是“本土化改造”,日本品种需要冷量,中国农户就用“破眠剂”催芽,硬生生把上市时间从9月提前到5月,打了个时间差。用农业专家的话说:“以前是‘别人种啥我们吃啥’,现在是‘我们想吃啥,就能种啥’。”

三、流通革命:从“中间商赚差价”到“田间到舌尖”

你以为国产水果便宜,全是因为种植成本低?太天真了!流通环节的“猫腻”才是价格的“隐形推手”。朱萍给我算了笔账:阳光玫瑰地头价2元/斤,进加工厂清洗、包装,成本涨0.8元;网套、纸箱、标签,再加0.5元;冷链车拉到深圳,运费0.7元;到了批发市场,中间商加价30%,超市再翻一倍,到消费者手里就成了15元/斤——你吃的不是水果,是“层层加码”的智商税。

但现在,电商和连锁水果店正在“掀桌子”。叮咚买菜的杨有恒总监说:“我们直接和云南果园签合同,蓝莓从树上摘下来,4小时进冷库,24小时到上海,没有中间商,价格砍一半。” 盒马更狠,在新疆建了“西梅分选厂”,机器分拣大小、甜度,直接打包发往全国,零售价50元/斤,比进口货便宜40%。

这种“直采模式”不仅便宜,还能“反向定制”。消费者嫌西瓜太大吃不完,超市就找农户种“迷你西瓜”;年轻人喜欢“无籽”,育种专家就培育“无籽阳光玫瑰”;连车厘子都分“甜酸口”和“纯甜口”,云南产的“纯甜大樱桃”,夏天直接抢了智利车厘子的生意。用叶平的话说:“以前是‘种啥卖啥’,现在是‘卖啥种啥’,消费者用脚投票,倒逼整个产业链升级。”

四、未来:榴莲会是下一个“阳光玫瑰”吗?

现在唯一还能“嚣张”的进口水果,恐怕只剩榴莲了。泰国金枕榴莲批发价还在20元/斤,超市卖30元,照样有人抢。但海南的果农已经在“憋大招”——三亚的榴莲试验田,今年挂果了!虽然亩产只有国外的一半,还要7年才能丰产,但专家说了:“再过10年,海南榴莲能占到国内市场的30%,到时候泰国榴莲也得降价!”

进口水果的“神话破灭”,其实是中国农业的“成人礼”。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从“贴牌代工”到“品牌出海”,国产水果正在用实力告诉世界:“中国人想吃的,我们自己能种;外国人能赚的钱,我们也能赚!” 或许未来某一天,当我们在超市里拿起车厘子、蓝莓、西梅,根本不会关心它是进口还是国产——因为最好的水果,本就该是“中国产”。

最后问句扎心的:你觉得下一个跌成“白菜价”的水果会是谁?

转载:倪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