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十恶不赦是哪十恶?

咱平时说“十恶不赦”,这话大家都熟得很,可谁能想到,就这么一个成语,背后居然藏着一部中国古代刑法的演变史呢!“这个人真是
咱平时说“十恶不赦”,这话大家都熟得很,可谁能想到,就这么一个成语,背后居然藏着一部中国古代刑法的演变史呢!

“这个人真是十恶不赦!”在咱日常生活里,常用这句话来形容那些坏透了、罪大得没边儿的人。可要是问你,这“十恶”到底是哪十种罪行,估计十个人里有九个都答不上来。

先说这“十恶”的源头,其实它最早是个佛教里的说法。在佛教的教义里,“十恶”指的是十种会让人下地狱、变成恶鬼或者畜生的恶业,也叫“十恶业道”。按照《佛说未曾有经》的记载,这十恶是从“身口意”三方面的坏事来的。身业有三条,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口业有四条,分别是妄言(也就是说谎)、两舌(专门挑拨离间)、恶口(用恶毒的话伤人)、绮语(净说些花言巧语);意业有三条,是贪婪、嗔恚、邪见。佛教觉得,干这十恶的人会遭恶报,做好事的人能得善果。这种想法在隋朝之前就已经在民间传开了,南朝梁武帝在《断酒肉文》里就明白写着:“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

真正让“十恶”这个词家喻户晓的,是它被用到中国古代刑法里的事儿。北齐的时候,尚书令赵郡王他们弄出了十二篇的《齐律》,第一次列出了“重罪十条”,有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只要犯了这十条罪的,就不能享受“八议”(八种能减刑的特权),也不能用钱赎罪。到了隋朝开皇元年,因为佛教越来越火,立法的人就把佛教里“十恶”的名字拿到律法里,把原来的“重罪十条”给替换了。从这以后,“十恶”的罪名就正式出现在中国刑法史上啦。

再来说说这“十恶”具体是啥。按照《唐律疏议》的详细规定,这十种不能饶恕的罪行是这样的:谋反,就是想推翻政权,一直都是十恶里排第一的大罪;谋大逆,是破坏皇帝的宗庙、陵墓、宫殿;谋叛,是背叛自己国家,跑去投靠敌人;恶逆,是打或者杀祖父母、父母这些长辈;不道,是杀了一家里没犯死罪的三个人以上,或者把人给肢解了;大不敬,是偷皇帝用的东西,伪造皇帝的印章,或者不小心犯了饮食上的禁忌;不孝,是骂、告祖父母父母,或者在守丧的时候结婚、玩乐;不睦,是打、告丈夫和长辈;不义,是杀长官,或者丈夫死了也不伤心还改嫁;内乱,是跟祖父、父亲的妻妾通奸。

仔细琢磨这十恶,能发现它们背后藏着封建社会的三个重要观念:忠君、孝亲、维护伦常。前面三种罪跟对皇帝忠诚有关,中间几种强调家庭里的规矩,后面几种是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

从北齐定下“重罪十条”开始,这法律制度经过隋、唐、宋、元、明、清这么多朝代,用了差不多一千四百年。虽说每个朝代在具体内容上有点变化,但核心的意思和基本的框架一直都没变。有意思的是,

咱得留意一下哈,佛教说的“十恶”和刑法里的“十恶”,虽说名字一样,意思可差老远了。佛教的“十恶”主要是关心个人修行还有因果报应这些事儿,刑法里的“十恶”呢,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皇帝的威严。这种名字相同但实际不一样的情况,正好体现了咱中国古代文化融合的聪明劲儿。

现在时代变了,古代“十恶”里有些事儿,像谋杀、叛国这些,在咱们现代社会还是被当成严重犯罪;但有些事儿,像“父母死了不伤心”,就不算犯罪了。想想“十恶”的这些变化,就让人忍不住去琢磨:每个时代都有不能碰的道德和法律底线,这些底线既能看出一个社会最看重的价值,也能让我们知道这个社会最怕啥。

在咱们现在看来,“十恶不赦”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法律说法了,而是变成了一种用来狠狠批评不道德行为的文化符号。它提醒咱们,法律的背后,一直都藏着那个时代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了解“十恶不赦”是咋来的,不光能让咱们知道一个成语是咋回事儿,还能让咱们看到中国古代法律和宗教、伦理搅和在一起的复杂画面。这从宗教到世俗的一段经历,就像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的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