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8月29日,英国军舰"康沃利斯"号停在南京江面,耆英在甲板上用颤抖的手在《南京条约》上盖下钦差关防,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争就这样暂时划上句号。
曾经在东亚不可一世的大清王朝,为什么不再坚持了?抛开统治阶层因素,单从财政上来说,这仗,清朝真的打不起了。回到鸦片战争爆发伊始,当时清朝国库存银不过3000万两左右,而这场战争直接军费消耗就约3000万两。
当初康熙历时八年平定三藩之乱,耗银约1亿两,乾隆时期大小金川战役5年花费7000万两,而雍正时期耗费最大的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军费开支控制在2000万两以内。
乾隆远征缅甸耗银911万两,但通过扩大翡翠贸易,仅1790年滇缅边境关税就回笼200万两;康熙平三藩耗银1亿两,但换来的是对西南矿藏资源的绝对掌控,云南铜矿年产量从战前的200万斤猛增至600万斤。总结起来,这些"战争投资"都实现了正向循环,可道光打的鸦片战争呢?
首先,战败导致的战后赔款2100万两,这直接导致国库存银仅剩几百万两,另外,后续的损失更大,价值600万两的战争期间十三行商欠被一笔勾销,五口通商导致的关税损失每年达1000万两,如果将后续三十年因鸦片贸易造成的白银外流折算在内,整个鸦片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四亿两白银。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墨迹未干,道光皇帝也确实尝试过挣扎一下,比如1843年推出"摊丁入亩"加强版,试图把土地税从每亩1钱提高到1.2钱,结果新增税赋八成落在自耕农头上。
同年推出"盐课变通章程",试图整顿盐政,到了1845年,山西巡抚梁萼涵的奏折记载,全省当年盐课实收不足定额的六成,到了1847年,江苏布政使李星沅报告显示,全省积欠赋税达白银490万两。
1844年,朝廷拨款500万两筹建水师,结果福建水师提督窦振彪用这笔钱造了12艘"同安梭船"——这种仿明代福船的战舰,在1849年演练中最大航速竟不及英国商船的三分之一。
1845年批准江海关试行"洋药捐"(鸦片税),最终演变成"每箱鸦片抽税20两,而鸦片走私成本仅需3两。
1846年谕令清查各省钱粮,甚至破天荒地允许山西商人"捐输海疆经费",所谓的"海疆捐输",最终演变成"大县派三万,小县派八千"的强制摊派。
道光生命最后十年的起居注里,充斥着"阅三日报""召见军机三刻即散"的记录。1850年正月,当69岁的道光帝在圆明园咽气时,床头还放着户部呈报的"各省亏空清单",上面赫然列着:江宁藩库亏空900万两,浙江300万两,四川150万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