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广州建博会,历来被视为家居建材行业的晴雨表。2025年的盛会帷幕落下,人潮退去后,留下的并非满足的余温,而是更深的忧虑与冷峻的反思——客流锐减、盈利艰难、赛道拥堵,但暗流之下,变革的脉动亦清晰可辨。本文将聚焦这场展会折射出的五大核心症结——人流减少、热点内卷、趋势乱象、材料商角色转变、中小企业困境一一拆解。

一、人潮消退:非理性退场,实乃囊中羞涩
步入展馆,最直观的冲击是:人少得可怜。并非门可罗雀,但昔日“摩肩接踵、寸步难行”的盛景已成追忆。与往年相比,人流量的滑坡肉眼可见。厂家们招商口号震天、直播火力全开、噱头层出不穷,然而驻足围观者众,真正落座洽谈、签单合作的经销商却寥寥无几。谓“经销商更理性了”的解释略显温情,残酷的真相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行业数年震荡,经销商屡遭“收割”,资金链紧绷如弦,早已不敢轻易下注。而厂家一方,疲态尽显——展会频次逐年递增,参展沦为“例行公事”,不少品牌仅是敷衍设摊,整个氛围弥漫着难言的倦怠。
二、热点内卷:全屋定制与定制门窗独领风骚,厮杀已近惨烈
虽整体遇冷,全屋定制与系统门窗两大领域却逆势火热,成为展馆内当之无愧的“流量担当”。然而,聚光灯下的竞争却近乎残酷。入局者众,赛道拥挤,价格战刺刀见红。你降5%,我便敢降8%,利润空间被极致压缩。都说这是块“大蛋糕”,但能在如此红海中突围的,绝非泛泛之辈——唯有那些深谙产品、精控成本、死磕服务的“顶尖高手”方有胜算。

三、趋势迷思:高端退守,跟风盛行,原创曙光何在?
本届展会,潮流风向令人眼花缭乱,却也暴露诸多尴尬:
高端定制集体收缩:不少高定品牌难承重负,一年两展成为难以承受之重,现金流压力下,只得择其一参展。消费降级大势下,再高端的品牌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流量品牌扎堆“伪高定”:转型口号响亮,行动却大多“雷声大,雨点小”。目前观之,真正成功蜕变的凤毛麟角(如X品牌尚可视为个例),更多只是披上了一层“高端”的华丽外衣。
“宋式美学”泛滥成灾:仿佛一夜之间,展馆内充斥着同一种风格(如“宋式风”),审美虽在线,但千篇一律的撞款令人倍感尴尬。行业何时能少些盲目效仿,多些真诚原创,迎来真正的百花齐放,才是走向强大的标志。
当然,亦有亮点可期:AI全屋智能方案集中亮相,昭示数字化、智能化乃不可逆的未来;旧房局改、适老康养空间崭露头角,虽需长期培育,但市场潜力毋庸置疑。

四、供应链“破圈”:材料商前台抢戏,格局生变?
今年展会另一显著新象:材料商、配件供应商集体从“幕后”走向“台前”。昔日他们隐身于大品牌身后,默默供应,闷声发财。如今风向已变——既要当好大品牌的供应商,更要力推自有品牌,广招渠道。美其名曰布局“大B端(品牌方)与小B端(经销商)”双轨并行,实现“双保险”,实则是不甘再将命运全然系于他人之腰。
然而,此风对市场秩序未必是福。试想,某板材巨头既为定制大牌供货,自身又涉足全屋定制——其供给外部品牌的板材价格,与自用成本孰高孰低?答案不言自明。这种“既做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玩法,极易扰乱价格体系,加剧市场失序风险。

五、中小微企困局:重金参展,沦为“背景板”?
最后,目光需投向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沉默大多数”。即便展会整体趋冷,头部品牌的展位依旧人头攒动,媒体簇拥,客户盈门,投入产出比可观。而蜷缩在角落的中小企业呢?老板们咬牙支付高昂参展费,精心布置,满怀期待而来,面对的却常常是门庭冷落,连匆匆路人也吝于驻足。
他们如同盛大剧目中的“无声背景”,在喧嚣中孤独守候,最终带着失落黯然离场。一场真正成功的展会,不应仅是明星的秀场,更该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曝光与机遇。须知,行业的繁荣根基,从来不是几个巨头独撑,而是万千中小企业的共生共荣。

结语:虚火浇灭,前路何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025广州建博会,如同一剂清醒针,刺破了行业的浮躁泡沫。人潮退去、内卷加剧、乱象浮现,但破局的线索亦暗藏其中:回归产品本质、摒弃盲目跟风、聚焦真实需求。
本文章是自媒体人李波的原创作品(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资料:1、2025广州建博会:总结十大趋势关键词--来源:定制观察2、2025广州建博会观察:人流退潮、内卷加剧,家居行业的困局与破局点在哪?--来源:整木网3、2025建博会观察:AI全屋智能与材料创新成今年亮点。--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