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近日发布结论性意见,直指蒙古性少数群体权益保障的 “进展与缺口并存”:尽管该国实现同性关系去罪化、将反歧视条款纳入法律、允许跨性别者修改证件,但核心问题仍悬而未决 —— 同性伴侣缺乏法律承认,非二元性别身份未被纳入规范,针对该群体的暴力与歧视案件常面临立案难、追责难的困境。
报告明确批评蒙古反歧视框架 “执行乏力”,呼吁扩大 “歧视” 定义、减轻受害者举证负担,彻查暴力行为并确保 “加害者受罚、受害者获赔”,同时推动平等集会权利保障与同性伴侣立法承认。而蒙古性少数中心揭露的现状更令人揪心:公职人员与医护人员的歧视、虐待时有发生,多数受害者因恐惧二次伤害不敢举报;更有青少年被监护人强迫接受萨满教或佛教 “宗教改造”,甚至被威胁用烧热石头施暴、强制服用改造药物,美其名曰 “矫正” 身份。
2019 年曾发生一起典型案例:一名高级官员在 “平等与骄傲日” 期间强行撤下公交车上的公益宣传宣传海报,还在社交平台发布反对言论,当事者提起控告后,多级检察机关却驳回案件。这种 “投诉无门” 的处境,让法律条文沦为 “纸面承诺”。
联合国强调,蒙古需拿出实质行动,联动民间组织落地保护措施,国际组织也应提供技术支持。从法律完善到观念破冰,蒙古的多元权益之路,仍需跨越 “制度空白” 与 “隐性偏见” 的双重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