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深宫长大的建文帝,根本读不懂朱元璋血腥屠刀背后那盘大棋。一位老将,本是克制朱棣的终极王牌,却被他亲手废掉,最终断送江山!
洪武末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夜不能寐。
太子朱标早逝,他将江山交给了年幼的皇太孙朱允炆。看着北方那个“类己”的四子燕王朱棣,这位老皇帝心中充满了忧虑。
他知道,自己死后,能威胁皇位的,唯有朱棣。
于是,一场冷酷无情的清洗开始了——蓝玉案爆发,傅友德、冯胜等一众能征善战的开国名将如流星般陨落。朱元璋的刀锋上,沾满了功臣的鲜血。
但唯独一人,他不仅没杀,反而委以重任。此人便是——长兴侯耿炳文。
一、朱元璋的深谋远虑:为何独留“善守之将”?朱元璋不是疯子,他的每一次杀戮,都有冰冷的逻辑。
他清除的,是如蓝玉般功高震主、侵略如火的“矛”。这些将领能力太强,野心太大,幼孙根本驾驭不住。
而留下的耿炳文,则是一面最坚固的“盾”!
耿炳文的成名之战,是早年镇守浙江长兴十年,硬生生扛住了张士诚的疯狂进攻,堪称大明第一防守大师。
朱元璋的算盘打得极精:
若老四造反,允炆无需与他野战争锋,只需派耿炳文北上,锁死要害城池。朱棣顿兵坚城之下,久攻不克,必成疲敝之师。朝廷坐拥天下财力物力,拖也能拖死他!
这步棋,看似笨拙,实则是风险最低、胜算最高的阳谋。他把最合适的牌,留给了孙子。
二、建文帝的骚操作:如何一步步自毁长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建文帝朱允炆果然想起了爷爷留下的老将,拜65岁的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军十三万北伐。
然而,坑爹的操作开始了:
套上“道德枷锁”临行前,建文帝深情嘱咐:“勿使朕负杀叔之名。”好家伙!这等于捆住了耿炳文的手脚,让他无法对朱棣下死手。这仗还怎么打?
一败即弃,临阵换帅耿炳文初期小挫,但主力未失,立刻退守真定这座坚城——这正是他最擅长的节奏!一旦转入防守,朱棣几乎无计可施,战争将进入朝廷最喜欢的“消耗战”模式。
然而!南京城里的建文帝和他的“猪队友”智囊齐泰、黄子澄却慌了。他们嫌弃耿炳文“年老怯战”,竟作出了一个足以载入“千古昏君蠢事榜”的决定:撤掉耿炳文,换上官二代“纸上谈兵”代言人——李景隆!
李景隆一上任,就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崽卖爷田不心疼”:
放弃防守,盲目出击;
在郑村坝、白沟河被朱棣打得满地找牙;
葬送了朝廷数十万精锐和无数粮草军械。
至此,战局彻底逆转,朱棣的胜利已成定局。
而那位被弃用的老将耿炳文,晚年无比凄凉。朱棣登基后,因遭弹劾,最终被迫自杀(一说为服饰逾制而畏罪自尽),令人唏嘘。
结语:历史的叹息朱元璋的布局,堪称老辣。他看透了人性,读懂了军事,为孙子铺好了最稳的路。然而,朱允炆却完美避开了所有正确答案。他既无祖父的雄才冷酷,也无父亲的仁厚威望,空有一腔儒家理想,却葬送了整个帝国。
一手王炸加四个二,竟被生生打成了输家!这不是天意,而是人祸——一场源于认知错位和战略短视的悲剧。
📌互动话题:各位读者,你们认为如果耿炳文一直被重用,朱棣还有机会成功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