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AI冒充他人,信任被技术“复制”,谁来把好底线?

到2025年,AI技术早已深入生活的每个角落,但谁又能料到,本该为社会带来便利的科技,却被一些人用来玩“换脸”“变声”的

到2025年,AI技术早已深入生活的每个角落,但谁又能料到,本该为社会带来便利的科技,却被一些人用来玩“换脸”“变声”的把戏,借机骗取大众的信任和钱财。AI克隆带货,谁在操纵流量密码去年下半年,央视主持人李梓萌出现在某短视频平台的直播间里,满脸笑容地推荐“深海鱼油”,还暗示这款产品可以缓解头晕、手麻的问题。不少中老年观众一向对央视的主持人充满信任,看到“李梓萌”亲自推荐带货,立马就下单了。等到商品送到手上,大家才发现所谓的“深海鱼油”其实就像普通糖果,没有一点保健作用。气不过的消费者一边在网络上谴责李梓萌,一边举报商家,怀疑中央台的主持人也涉入了骗局。

北京市场监管部门一查便知道了实情:李梓萌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事。原来所谓的“李梓萌带货”其实是商家用AI换脸和声音克隆技术做出来的假象,效果逼真得让人分不清真假。这家企业最终被罚了126万元,还被列入黑名单,三年内不能直播。这也算是全国头一遭因为AI虚假宣传被查的案子,让大家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技术被滥用的危害。李梓萌遇到的事儿,并不算个别现象。奥运冠军全红婵也同样被“AI克隆”,就连她的口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那些骗子编造“全红婵为家人卖鸡蛋”的故事,利用观众的同情心,制造出卖惨的场景,结果鸡蛋的销量一下子飙升。全红婵本人和家人多次说明,根本没有参加所谓的卖鸡蛋这事儿,可网上“全红婵”依旧在带货,真假难分。

更离谱的是,张文宏医生的照片被拼接到卖蛋白粉广告中,好像真的是专家亲自推荐似的,说服力十足。而演员靳东的声音通过AI合成,用在情感语音直播里,那“知心大叔”的形象吸引了不少中老年人纷纷打赏。像王楚钦、孙颖莎这些体育明星,也都被拼接到各种土鸡蛋、土特产的宣传视频里,AI换脸和配音技术让他们好像一起来帮忙为这些商品站台似的。这些事情都显示出了一个道理:AI冒充明星、专家、权威的骗局,正靠大众天生对这些人的信任,用技术手段把他们变成赚钱的工具。以前我们还能靠感觉判断真假,现在遇到AI合成出来真假难辨的内容,普通人差点都搞不清楚是真是假。

名人被AI冒名顶替,不止是名誉受到影响,更严重的还在于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开始被侵蚀。原本代表着权威和正面能量的名人形象,变成了骗子们割韭菜的工具。那些骗子们正是精准把握公众的信任,将AI当作“诈骗帮手”,把信任这个资本变成了自己牟利的手段。更让人头疼的是,要维权远比想象中难得多。就算是明星,也得费不少劲、花上好些时间才能证明事情,还要跟着折腾。像配音演员的声音被盗用,花了半年时间才找到点证据,赔偿也不过几千块钱罢了。一般人面对AI冒名侵权,往往找不到证据,想维护权益很困难。在这个AI的时代,不管是谁的形象、声音,都可能被克隆、盗用,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技术滥用背后的信任危机,普通人成最大受害者遇到AI冒名的乱象,国家监管机构可是迅速行动,严厉打击那些违法的公司。李梓萌事件一出来,不光涉事企业被重罚,连从业资格都被限制,向整个行业传递了个明确信号:绝不容忍!

到2025年9月,《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开始实施啦。规定所有由AI生成的内容,都得加上明显的标记,比如视频上要添加水印,音频也要嵌入数字水印。而平台方面,得严格把关,一旦发现违规内容,就得赶紧下架追责,确保事情不乱套。直播平台的技术防护也跟着升级得挺快。像主流的平台都推出了“真人动态验证系统”,这个系统能通过眨眼、微笑这些生物特征来辨别主播到底是真人,还是AI合成的。影视公司和经纪机构都积极为艺人申请数字面部和声音的版权,谁要私自侵权,就得面临法律责任。有的平台还搞了个AI内容溯源系统,一旦出现可疑的内容,能迅速找到源头,一时间就能处理掉。

明星们也没有错过这场防骗的运动,李梓萌把自己赢得的名誉损失赔偿款都捐出去,成立了“AI伦理与普法教育基金”,专门用来宣传AI带来的风险和防范措施。各地的学校和社区也在推广数字素养教育,增强大家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开始主动提醒粉丝:“网络上的我,不一定是真人”,全民一起来共同努力防止上当受骗。AI本来是推动社会向前、改善生活的好帮手,不过一旦偏离了规矩和道德底线,就变成了侵蚀信任、制造麻烦的利器。每次AI冒名事件,都是在消耗我们的社会信任体系那点儿脆弱的基础。明星的形象、专家的权威、正能量的影响力,这些原本是正面的东西,也被技术包装成了商品,变成了骗子谋取暴利的工具。

更棘手的问题在于,技术创新如果没有监管和底线保护,最后受到伤害的还是普通人。维权难、取证难、赔偿不高,这些都成了目前AI侵权案件的共同痛点。就算国家监管不断加强,新技术和新骗局还是不断冒出来。面对技术不断发展、手法不断翻新,坚守信任的底线,不能单靠法律,还得靠全民提升数字素养和防骗意识。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始终坚持“安全可控、以人为本”的方针,持续推动对AI合成内容的强制标识、平台实名认证和数字版权登记等措施,逐步营造出一个更加真实、稳定的网络环境。

文章来源:大数据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