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晋北锁钥”到“烟火古城”:山西忻州古城旅游攻略火了,这座“活着的明清商埠”成短途游顶流

“走在青石板路上,左边是卖碗托的阿婆掀开木盖,右边是吹糖人的师傅捏出小兔子,转角又遇见穿汉服的姑娘提着灯笼——明明是座‘

“走在青石板路上,左边是卖碗托的阿婆掀开木盖,右边是吹糖人的师傅捏出小兔子,转角又遇见穿汉服的姑娘提着灯笼——明明是座‘古城’,却比电视剧里的更鲜活。”近日,北京白领小陆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忻州古城夜游vlog,单条点赞破10万。这个藏在忻定盆地中心的“明清商埠遗珠”,今夏游客量同比激增420%,其中周边城市家庭游、年轻情侣、非遗体验客占比超75%,被网友称为“离太原最近的‘烟火古建博物馆’”。

记者实地探访并结合文旅部门、民俗专家解读发现,忻州古城的走红绝非偶然——它既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少有的“原住民与游客共生”范本,更因“军事重镇+晋商故里+民俗活态”的三重底色,让600年的城池故事以最生动的姿态走进当代生活。这份从“古城里”提炼的“漫游指南”,或许能帮你读懂它的魅力。

历史密码:600年城池,藏着“晋北咽喉”的岁月印记

“忻州古城的‘魂’,在‘活’不在‘仿’。”忻州市文旅局产业发展科科长赵亮介绍,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明清时期因“扼守雁门关、连接太原盆地”的地理优势,成为晋北商贸中心——晋商的马帮从这里出发,驮着潞绸、茶叶北上大漠;戍边的将士经此中转,将中原文化带入草原。现存城墙、古街、院落多为明清遗构,虽经多次修缮,仍保留着“军镇商埠”的原生格局。

这座“活着的历史书”,藏着三个关键密码:

“军镇”基因:古城呈“凤凰展翅”形制,城墙高10米、周长2190米,设东“永丰”、南“景贤”、西“新兴”、北“拱辰”四门,城墙上保留着明代“敌台”“垛口”,曾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

“商埠”记忆:主街“南北大街”宽7米、长1.6公里,两侧“同德成”“大德通”等老字号商铺虽已换了招牌,但青砖灰瓦、木雕门楣间仍能寻到晋商“诚信为本”的痕迹;

“民俗”基因:古城内现有2000余原住民,老人们在院门口晒辣椒、妇女在巷子里纳鞋底、孩童追着卖糖瓜的担子跑——这是“活着的古城”最动人的注脚。

“很多人觉得古城是‘假古董’,但忻州古城的‘真’,在于有人气、有烟火。”赵亮指着南城门旁的“老周家醋坊”说:这家醋坊传了五代,老板周师傅每天仍在城门楼下支起大缸晒醋,“游客买的不仅是醋,是600年的味道。”

玩法指南:5类游客的“忻州古城深度漫游手册”,从逛吃到懂文化

忻州古城的魅力在于“近而深”——距太原仅1小时车程,却浓缩了晋北民俗精华。结合游客反馈,记者梳理5种特色玩法:

1. 民俗研学:跟着手艺人“解锁”非遗技艺

推荐路线:泰山庙→关帝庙→非遗工坊→民俗博物馆。重点体验:

非遗工坊学手艺:在“忻州面塑”工坊跟省级传承人捏“寒燕儿”(清明面塑),在“北路梆子”传习所听老艺人唱一段“劈山救母”;

庙宇里看民俗:泰山庙内保留着清代“酬神戏台”,每月初一、十五有民间剧团演出;关帝庙的“春秋楼”陈列着明代铁钟,敲三下可“祈福学业”;

博物馆寻根脉:忻州民俗博物馆用老家具、旧账本还原“晋北人家”生活场景,连炕围画的配色都有讲究——“红配绿,喜得哭;蓝配紫,丑得死”。

“带孩子做了面塑,他现在知道‘寒燕儿’是清明祭祖用的,比课本生动多了。”太原宝妈王女士说。

2. 夜游打卡:感受“灯月交辉”的古城浪漫

最佳时段:19:30-21:30(华灯初上,城墙亮起暖黄射灯,青石板路映着灯笼影);

黄金路线:南城门→南北大街→秀容书院→东城门;

必拍场景:秀容书院的“魁星阁”夜景(飞檐挂灯,像展翅的凤凰)、南北大街的“灯树”(仿宋代“灯球”造型,满树挂小灯笼)、城墙下的“打更人”表演(演员穿清代服饰,敲梆子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和朋友在城墙上边吃烤红薯边看夜景,风里飘着碗托的酸香,这才是‘烟火气’的正确打开方式。”西安大学生小吴说。

3. 美食寻味:吃遍“晋北小吃天花板”

忻州古城被网友称为“碳水天堂”,必尝清单:

忻州瓦酥:用鸡蛋、面粉、芝麻烤制,薄如蝉翼,脆而不硬(推荐“老杨家瓦酥”,传承三代);

定襄蒸肉:五花肉拌米粉蒸制,肥而不腻,配蒜汁更解腻(“晋北人家”家的最地道);

原平锅盔:直径30厘米的大圆饼,表面撒芝麻,掰开层层分明(古城北门“张记锅盔”每天现烤);

奶奶的手擀面:巷子里的家庭小馆,面是手擀的,浇头是西红柿鸡蛋或羊肉臊子,“阿婆的面,比网红店香多了。”游客小林评价。

4. 非遗体验:穿汉服做“一日古城人”

古城是“山西省首批非遗体验基地”:

汉服租赁:提供明制马面裙、晋北短打等服饰(含简单妆造,还原“晋商少奶奶”“走西口少年”造型);

手作工坊:跟师傅学扎灯笼(元宵节限定)、拓印碑帖(用古城出土的清代石碑做模板)、做面塑(捏个小老虎当伴手礼);

实景互动:参与“古城小掌柜”活动,穿古装在商铺里“当一天掌柜”,学算盘记账、接待“客人”。

“穿汉服走在青石板上,连说话都不自觉放轻了,好像真的穿越回明清了。”汉服爱好者小薇说。

5. 周边联动:2小时串起“晋北文化圈”

忻州地处太原与大同之间,可规划一日联游:

上午:忻州古城(2-3小时深度游);

中午:吃“忻州烩菜”(古城“老李家饭庄”,猪肉、土豆、粉条炖酸菜,配大米饭超香);

下午:驱车1小时到“禹王洞”(喀斯特溶洞,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有“华北第一溶洞”之称);

傍晚:返回太原,逛“柳巷”(太原百年商业街,对比古城的“烟火气”与都市的“时尚感”)。

实用攻略:交通、门票、避坑全指南

交通:

高铁:从太原乘高铁至忻州西站(约20分钟,票价15元),转乘公交101路至“忻州古城”站(15分钟,2元);

自驾:北京→京港澳高速→二广高速→忻州出口,全程约4.5小时;西安→包茂高速→青银高速→忻州出口,全程约6小时。景区有3个停车场(南城门、北城门、秀容书院旁),收费10元/天,凭当日门票免费2小时。

门票与开放时间:

免费开放(部分小景点收费,如秀容书院10元/人、泰山庙5元/人);

开放时间全天(核心街区6:00-22:00,商铺营业至21:30)。

住宿推荐:

古城民宿:南城门“古城人家”(明清四合院改造,标间约160元/晚,老板会做“忻州瓦酥”当早餐);

特色客栈:秀容书院旁“听雨轩”(仿晋商票号风格,标间约280元/晚,推窗可见书院古建)。

餐饮避坑:

热门小吃摊(如瓦酥、锅盔)建议早上去,下午可能卖光;

景区内“老字号”需认准“非遗传承”“百年老店”标识,避免误入仿冒店;

碗托、凉粉等小吃可先少买尝味,避免浪费。

行业观察:忻州古城走红,是“在地文化”的胜利

“忻州古城的爆火,本质是‘在地文化’的价值被重新激活。”山西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分析,过去游客更爱“新景区”“大项目”,如今更倾向“有原住民、有烟火气”的古城——忻州古城用“保留30%原住民”“引入20+非遗工坊”“举办四季民俗节”(春节社火、端午赛龙舟、中秋拜月、冬至祭天),让游客“不仅看景,更看生活”。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游客中,周边城市短途游占比82%,其中60%的游客表示“会再来吃小吃、看非遗”。

文旅局赵亮透露,古城正推进“数字古城”建设:用AR技术复原明清商队场景,游客扫码即可“看见”马帮驮货、商铺交易;开发“古城记忆”小程序,收录老照片、口述史,“我们要让年轻人不仅‘打卡’,更‘懂城’。”

从明清的驼铃阵阵,到今天的灯火璀璨,忻州古城用600年光阴证明:真正的“顶流”,从不是复制粘贴的“仿古建筑”,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正如小陆在vlog结尾写的:“离开时,我回头望了望南城门——卖醋的老周还在晒醋,捏面塑的师傅还在笑,这座古城,从来没老过。”

(注:文中信息综合文旅部门资料、游客采访及民俗专家解读,无商业推广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