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以前学“造不如买”,现在哭着“求别走”:欧洲这堂课,咱们早就上过了

看到欧盟最近慌慌张张地要搞那个“关键化学品联盟”,我最先有的感受不是惊讶,而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熟悉感。它那种急匆匆的样子,

看到欧盟最近慌慌张张地要搞那个“关键化学品联盟”,我最先有的感受不是惊讶,而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熟悉感。它那种急匆匆的样子,跟我们几十年前为到底要不要搞自己的大飞机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情形太相似了。我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这堂关于“产业自主”的课学费竟然这么贵,而且要是没通过,还得重新考一次。

你瞧瞧如今欧洲那地方的状况:近一两年间,众多跨国化工大型企业像巴斯夫、壳牌、陶氏等都持续不断地宣告要停止运营或是对它们在欧洲的工厂展开审查。

意大利的能源大公司埃尼集团(Eni)公布在欧洲生产一吨乙烯的成本高达800美元,可在美国仅仅是400美元,中东地区更是低到只有200美元。

巨大的成本压力下,北海沿岸到地中海港口的烟囱正在一根根地熄灭。

曾经掌管意大利能源巨头埃尼的保罗·斯卡罗尼表达得更为直接,他讲:“大家就跟在泰坦尼克号上一样,没法再一直否定现实啦,得赶紧去找救生艇。”

这哪是产业转移,简直像大坝开了闸,企业用脚投票,疯狂涌向能源成本更低的美国和市场更广阔的中国。欧洲人一直以为自己是棋手,可以把工厂当棋子随意挪动,保留金融和研发这些“高大上”的就行;直到今天才发现,当棋盘上的肉都快被分光了,自己和工厂一起,都成了别人砧板上的菜。

他们最后想起了,化工被称作“工业血液”,还是所有现代工业的根基。在2024年初那会儿,行业里的领头人们借助《安特卫普宣言》进行呼吁,期望“把工业留在欧洲”(出处: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官网,2024年2月)。可到了现在,瞧着那一间间空无一人的厂房,这些付出好像已经太晚啦。

这场景为什么这么熟悉?因为这笔学费,我们交得比谁都早,也比谁都痛。

时间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想当年我们自己的大飞机项目“运10”已经成功飞上了蓝天,可那时候,“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声音实在太响亮了。很多人觉得,我们国门刚打开,有波音、空客的飞机可以买,何必自己费力不讨好地去重复造轮子呢?

结果呢?我们亲手按下了“运10”项目的暂停键。这之后几十年的市场、技术、话语权我们拱手让人,还得陪着笑脸花大价钱去买别人的飞机。这笔学费,是用真金白银和一代航空人宝贵的发展时间交的。那种看着自己的孩子养不活,却要去高价借别人家孩子的辛酸,刻骨铭心。

所以你看,今天欧洲人踩的这个坑,正是我们当年爬出来的地方。这种用短期便利换取长期风险的“战略短视”,从来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而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发展陷阱。

正是因为交了这么惨痛的学费,我们才悟出一个硬道理,并且把它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那就是——产业主权。

这个词不是什么空洞的经济学术语,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问题、安全问题。一个大国,如果没有自己完整的“工业血液循环系统”,你的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甚至国防安全,就全都是建在沙滩上的城堡,风一吹就倒。你不能指望在关键时刻,别人会发善心把救命的“血液”卖给你。

我们今天的坚持,和欧洲今天的追悔莫及,本质上都是在重新回答这个关于“产业主权”的问题。只不过我们是用几十年的卧薪尝胆在书写答案,而他们是在用工厂倒闭的哀嚎在匆忙补课。

所以说有些课你自己提前预习、主动去上,那叫“改革”;等考试不及格,别人拿着刀架在你脖子上逼着你重修,那就成了“割肉”。欧洲现在正在体验的,就是这种刀刀见血的感觉。历史不一定会简单重复,但它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幸运的是,当这冰冷的韵脚再次响起时,我们已经从当年那个交了巨额学费的学生,变成了能听懂其中深意的过来人。这或许就是时间给予我们的最大财富。

参考资料:

路透社报道——《欧洲石化行业在工厂关闭浪潮中寻求救生艇》(2025年7月)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官网——《安特卫普宣言:为了欧洲工业协议》(2024年2月)《中国航空学报》学术论文——《中国大飞机计划的发展:从运-10到C919》(2020年)

声明:本文内容90%以上为本人原创,部分素材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AI辅助,但所有内容均经过笔者严格审核与复核。图片素材由AI辅助生成。文章旨在传播社会正能量,无任何低俗不良导向,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