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鸡排哥”在社交网络彻底火出圈,他放言:“这个国庆不放假,我给大家炸鸡排”。早已蓄势待发的群众在假期期间纷纷涌向他的摊位,用“打卡”表示支持。后来,他因长时间连续工作而累到嘴唇发黑,却依然目光坚定地告诉镜头:“(大家)到鸡排哥这里来打卡,如果换了一个人上来,感觉哪里哪里是别扭的。所以说我要尽快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上来,其他的岗位是可以替代,但是我这个岗位是无法替代的。”
这份朴素的敬业精神瞬间击中了无数网友,然而,感动之余,一种复杂的担忧也悄然弥漫:观众是否正在用潮水般的打卡和流量,“捧杀”一个只是想认真生活的人?
这场现实中的流量狂欢,恰好与两部电影形成了奇妙的互文。一部是韩国喜剧电影《极限职业》,讲述一群缉毒警察为监视毒贩,伪装盘下一家炸鸡店,却意外靠着“独家秘方”成了网红店主,在警察和厨子的身份间啼笑皆非。另一部是国产电影《飞驰人生2》,讲述了陨落的冠军车手张驰重返赛场,最终超越了对胜负和名誉的执念。他的故事恰好探讨了一个曾被流量“捧”起又摔下的人,如何找回比冠军头衔更珍贵的、源于内心的热爱与自我价值。
这两部作品,恰似一面双棱镜,折射出普通人被流量选中时的两种可能与一种追问:当聚光灯毫无预兆地打在身上,真正的“不可替代”,究竟源于流量的加持,还是对事业本身那份不输掉自己的热爱?
从“极限炸鸡”到“鸡排哥”:当谋生被异化为表演
《极限职业》中的警察小队,起初对炸鸡一窍不通,他们的唯一目标是完成缉毒任务。然而,为了让伪装更逼真,他们不得不开始钻研炸鸡,历经选料、腌制到火候,发明出了“水原大排骨炸鸡”。当店铺意外爆红,排队的长龙比警局的案卷还长时,他们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其中时,却又陷入了深刻的身份撕裂——是继续当那个收入微薄却心怀正义的警察,还是顺势成为月入斗金的网红炸鸡店主?
这个过程,与“鸡排哥”从一个普通摊主到“网红打卡地标”的转变,形成了高度同构。流量带来的不仅仅是翻倍的订单,更是一种深刻的身份焦虑和劳动异化。起初,炸鸡排是谋生的手艺;被流量选中后,它逐渐变成了一场公开的表演。为了回应观众的期待,“鸡排哥”必须不断在镜头前强调“我的操作是具有观赏性的”,以此来合理化自己被围观的存在。这正是普通人被流量异化的开端:工作的价值,从“做好一件事”变成了“演好一场戏”,热爱成为了表演,劳动是为了取悦,日常畸变成负担。
从张驰的赛道到鸡排的摊位:热爱无需观众,但值得守护
如果说《极限职业》揭示了被流量裹挟的困境,那么《飞驰人生2》则展示了一条被流量抛弃的路径。主角张驰,在经历了人生重创、被行业抛弃后,一无所有,甚至连一辆完整的赛车都凑不齐。在无人看好、资源匮乏的绝境中,他重返赛道的理由简单而纯粹——“因为喜欢,我还是喜欢开车”。他的“不可替代性”,并非来自外界的欢呼与认可,而是源于那份“不输掉自己”的内在信念,那份对驾驶本身最原始的热爱。
两相对比,“鸡排哥”的困境显得尤为突出:他那份对岗位的热爱,正在被流量重新定义和消费。社会对“草根英雄”的追捧,往往只停留在符号层面。我们热情地打卡、点赞、转发,将他的摊位变成一场证明“我来过”的社交竞赛,却很少有人真正思考,如何让这份质朴的热爱可持续地燃烧下去。真正的支持,绝不是未经思考便随波逐流、蜂拥而至的围观,更不是将其神话后又纠错指责或迅速遗忘。它或许应该是,尊重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工作节奏,理解他需要休息的生理极限,允许他有“挂牌歇业”的权利。
写在最后:让热爱回归日常
流量如潮水,能将一艘小船瞬间托举至浪尖,也能在退潮时让它重重摔在沙滩上。无论是《极限职业》里那家阴差阳错的炸鸡店,还是现实中“鸡排哥”的摊位,若想在喧嚣中站稳脚跟,唯一的锚点,只能是那份超越“被看见”的、对事业本身的专注与热爱。
下一次,当我们再次被类似的故事打动,想要奔赴现场“支持”时,或许可以先在心里多问一句:“他今天,需要休息一下吗?” 这一点点善意的思考,可以让一个认真生活的人不必为了满足我们的感动而透支自己。
因为,正如《飞驰人生2》所启示的:真正的热爱,是在无人喝彩的弯道里依然握紧方向盘;它不需要被围观,但需要被留出喘息的空间,被允许不完美地继续存在。
“真心期待您的关注、点赞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