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四所一本院校硕士点缺失,学生被迫外流考研,教育资源倾斜问题再引争议。
这事太魔幻了,一本高校居然培养不了研究生?

拿长沙学院来说,去年刚投了三个亿建人工智能实验室,论文产出量比某些有硕士点的学校还猛,结果今年申请硕士点又被驳回。
有学生扒出隔壁省同级别院校的获批标准,发现硬件指标早达标了,卡脖子问题可能出在“省里推荐名额”分配上。
常德的湖南文理学院更憋屈。
他们化工专业团队去年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授组团去北京参会做报告,回来照样带不了研究生。

教务处老师私下吐槽,省里把推荐名额优先给了长沙的高校,地级市院校想出头得排队十年起步。
今年考研季,他们学校图书馆贴满外省院校的招生海报,本地培养的尖子生全往江浙沪跑。
最讽刺的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挂着百年师范老校的金字招牌,现在连教育学硕士点都没有。
有毕业生考编时发现,长沙四大名校招聘明确标注“硕士优先”,自己母校背景反成劣势。

校友会群里有人晒图,当年毛爷爷读书时的教学楼现在改成了网红打卡点,科研经费还没隔壁民办院校多。
查了下教育部公示数据,这四校副教授以上职称人数早超硕士点申请门槛,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吊打部分省内老牌硕士单位。
问题根源恐怕在省内资源博弈——中南、湖大这些双一流吃掉了70%的省级科研经费,剩下30%要养活二十多所省属高校。
去年省教育厅开会说要搞“特色学科突围”,结果年底立项的重点实验室还是集中在长沙的五六所头部院校。

有知情人透露,财政经济学院为了突围,去年把会计系整个搬进湘江新区的金融产业园办公,结果今年硕士点评审专家组的考察路线根本没安排新区行程。
学校官网上挂着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牌匾,在评审材料里居然不算加分项。
学生们在贴吧炸锅:咱们在券商实习能直接上手做IPO项目,回学校反而没资格搞学术研究?
这事儿现在闹到省政协了,有委员联名提案要求修订本省硕士点评审细则。

但教育口的负责人回应还是那句“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布局优化”,听得人耳朵起茧。
有意思的是,隔壁江西省去年给九江学院这种二本院校批了硕士点,理由就是“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湖南这四所院校要破局,恐怕得等到下次区域战略调整才有机会翻盘。
说到底,硕士点不是单纯的教学资质问题,而是地方高校在资源争夺战中的生存战。
看着长沙学院官微天天晒新图书馆、智能实验室,评论区总有人问:设备这么牛,能给自己学生发硕士文凭不?
有网友说得扎心:“湖南孩子够卷了,现在连卷的机会都要去外省找,本省高校争口气行不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