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近日在《法兰克福汇报》的专栏中坦言,欧盟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达成的关税协议虽非完美,却是权衡之下的务实选择。这篇文章中,她多次强调该协议的核心价值在于“以稳定与可预测性替代升级与对抗”,为剑拔弩张的欧美贸易关系按下了暂停键。
冯德莱恩在文中直言,关税如同无形的枷锁——它会推高企业生产成本,削弱经济体的全球竞争力,最终还会压缩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就像一家德国汽车制造商,若要向美国出口车辆,额外的关税可能使其定价被迫提高10%,不仅失去价格优势,还可能导致工厂减产、工人面临失业风险。但她同时指出,若欧盟采取报复性关税,很可能点燃一场代价高昂的贸易战,其连锁反应将让欧洲制造业、农场主和普通家庭都深受其害。
在她看来,任何对抗升级都无法改变美国“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与其陷入无休止的互相加征关税,不如先为贸易设置一道“防护栏”——协议中规定的15%关税上限,覆盖了大多数欧洲商品,从救命的处方药到精密的汽车零部件都被纳入其中。这就像给汹涌的贸易浪潮筑起一道堤坝,虽然不能完全阻挡水流,却能避免洪水泛滥。
冯德莱恩解释,这份协议是欧盟权衡利弊后的主动选择。她举例说,欧洲药企依赖美国市场的稳定准入,而美国消费者也需要欧洲的高端汽车和化工产品,关税战只会让双方产业陷入“双输”。就像去年,美国对欧洲钢铁加征关税后,德国钢铁企业订单量骤降30%,而美国的建筑公司也因原材料涨价被迫推迟项目,这样的局面显然谁都不愿看到。
为了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欧盟正加速拓展全球贸易网络。冯德莱恩特别提到,欧盟已与南方共同市场( Mercosur)、墨西哥签订贸易协议,深化了与英国、瑞士的经贸联系,还完成了与印度尼西亚的谈判,目前正全力推进与印度的自贸协定。这些动作就像为欧洲经济系上“多条安全带”,即便某一市场出现波动,也能通过其他渠道缓冲风险。
不过,这份协议自诞生起就充满争议。有批评者认为,这是欧盟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妥协,甚至质疑冯德莱恩的谈判策略过于软弱。但她在文中坚持,在全球贸易秩序动荡的当下,暂时的妥协是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就像驾驶时遇到突发状况,踩刹车或许不是最优解,却能防止车毁人亡。
如今,欧美贸易的齿轮暂时避开了“硬碰硬”的风险,但未来能否平稳运转,还要看双方能否在15%的关税框架下,找到更可持续的合作模式。而欧盟的“全球布局”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也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逐渐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