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云 + 大模型下的阿里巴巴新局面

导语说起阿里巴巴,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电商」:我在淘宝上买东西、商家在天猫开店。但现在,阿里要让你更多把它当作云厂商、A

导语

说起阿里巴巴,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电商」:我在淘宝上买东西、商家在天猫开店。但现在,阿里要让你更多把它当作云厂商、AI 基础设施提供者来看。本文想搞清楚三个问题:阿里在云 + AI 里到底干什么?它赚不赚钱?这条路有没有希望?看完你会比朋友圈里那个“听说阿里要搞 AI”的人更清楚。

这家公司到底在做什么(大白话三重视角)

用户视角—— 我为什么要用阿里的云 / AI

·如果你是互联网公司/ SaaS 厂商 /传统企业要数字化转型,你可能需要一堆算力资源、AI 模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这些你自己搭建成本高、技术门槛高,还要做运维、扩容、算法更新,这里就可能用阿里的云 + AI 服务。

·对于普通人而言,你可能间接“享受”阿里的 AI,比如当搜索、推荐、聊天机器人、智能客服背后就是它的模型,你看不见但在“算力后端”承担重活的往往是它。

·在电商/零售场景,这些能力可以被绑定进广告投放、推荐引擎、营销推送、智能定价等工具里,商家付费买这些“智能服务”,而你感觉到的是“推荐越来越准”“广告越来越贴你胃口”。

所以,阿里这条线做的是“把云 + AI 能力提供给别人用”,然后让这些能力在其他业务(尤其电商、媒体、工业等)里起催化器作用。

创业者视角—— 阿里这门生意的赚钱公式

把它拆成一个粗略公式(为说明思路,不必严格):

单客户月度付费× 客户数量 × (模型/算力服务 + 套餐绑定增值服务) – 成本

更具体地说,它的钱主要来自几类:

1.基础云资源(算力、存储、网络、数据库等)按量计费/ 包月 / 合约

2.AI 能力 / 模型服务:模型调用、推理、训练、微调、API 接口等

3.增值服务/ 平台工具:监控、安全、数据分析、SaaS 工具、行业解决方案

4.内部绑定/生态协同:阿里的电商、零售、物流等事业群可能优先用自己云,或者“买一送一”形式“内部用户”带动外部用户溢出

在获客上,它面对的客户多是中大型企业(B 端),其客单费高但谈判能力强;也要拓展一些中小客户(尤其在 AI 授能阶段)来铺量。

成本主要来自:

·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机房、芯片、服务器、网络、数据中心运维

·能耗、带宽、冷却、运维人力

·算法/ 模型研发、工程化转化、维护成本

·客户支持、安全/ 合规成本

随着规模上去,基础设施可以摊薄,人力成本占比下降。但AI 模型研发和更新成本是无形的“长期拉力”。

从“单位经济学”(unit economics)看,一户大客户如果付费能力强、使用量稳定、续费率高,那么就能覆盖它的首年基础设备、模型训练、服务支持等成本。关键看复购率、模型迭代期、吸引新客户成本(营销、销售队伍投入)能否被压下。

至于现金流:云+ AI 项目往往前期需要重 CapEx(预支建机房、买设备、铺网络),客户合同可能分期付、预付款或后付,这里有账期和投入时差,需要资本支撑。

价值投资人视角—— 这是条长期有没有希望的路

先说正面的:

·AI / 云是趋势所在,很多行业还没上深度,能做赋能红利。

·云+ AI 的客户粘性较强:一旦系统上了、模型接入了,要换成本很高。

·随着规模扩大,边际成本下降。

·在阿里系内部有“试验田”优势:电商、零售、物流、媒体等都可以做 AI 落地示范。

·政府/产业数字化推动,对云 + AI 的需求是长期刚需(但周期性和政策有影响)。

但劣势/挑战也不少:

·竞争激烈:国内有腾讯云、华为云、百度云、字节云等;国外有AWS、Azure、Google。

·AI 模型更新快,设备淘汰快,技术风险高。

·成本压力大,投入与回报时间不匹配,短期可能压利润。

·在全球扩张中,面临合规、政策限制、出口管控技术壁垒。

·如果政策监管对AI 模型、算力、数据使用限制加强,会影响商业模式。

总体来看,这条路是高投入、高风险但也可能高回报。如果阿里能稳定把云+ AI 拉起来,其估值和重心都会发生根本性转向。

产业链与行业地位(上中下游+ 竞争格局)

产业链位置

在“云 + AI”这个赛道里,产业链可以粗略分为三段:

·上游:芯片/ 硬件 /基础设施(服务器、GPU / 显卡 /AI 加速器 /网络设备 /电力 /冷却系统)

·中游:云平台/核心算力调度 /分布式系统 /大模型训练平台 /推理平台

·下游:模型调用接口/行业 AI 解决方案 / SaaS 应用层 /业务集成层

阿里主要在中游往下游,但也在部分上游有布局:比如它有自研芯片、加速器、硬件优化等尝试(或与硬件厂商合作)来降低对上游的依赖。

它在云+ AI 的产业链位置是“平台 + 基础设施提供者 + 模型服务商”这一类复合角色。它也可能向下游延伸,比如做行业 AI 解决方案、自用 AI 产品,但核心仍希望做底座那层。

上下游依赖与议价

上游依赖是一个潜在风险。高性能GPU / AI 加速器、特种芯片等可能受制于外部厂商(尤其在国际贸易 /技术封锁背景下)。如果关键芯片取得受限,可能给其基础设施带瓶颈。

在下游,客户议价能力强(尤其大企业),可能压价;客户粘性如果不足,也可能流失。阿里的优势在于自有电商/零售 /物流体系,是“现成客户池”,还能通过内部应用反哺其云 + AI 能力。

行业格局与排名

·在中国/亚太地区,阿里云是最具影响力的云厂商之一。根据公开资料,阿里云在中国云基础设施市场具有前列地位。

·目前其云业务增速强劲。例如,在某季度阿里云营收同比增长26%(该季度其云收入约 334 亿元人民币)

·在AI 模型 /大模型赛道,阿里推出 Qwen 系列模型(Qwen3-Max、Qwen3-Omni 等),体现其向上游 “模型厂商” 的野心。

·行业内竞争对手不少: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字节跳动的云业务、京东云等都是强对手。国外AWS / Azure / Google 在全球市场是压迫型对手。

·在AI 模型能力上,国内的百度(ERNIE 系列)、腾讯(混元模型)、字节 (火山/抖音 AI 内部能力) 等也在激烈争夺。

因为这条轨道是新转型,阿里在“云 + AI 平台 + 模型服务”方向尚未完全确立绝对霸主地位,但它竞争力强、资源雄厚、有示范场景(自身业务)优势,是行业最有希望的玩家之一。

地位变化

过去几年里,阿里云曾在云服务增长上遇到瓶颈,整体依赖电商业务太重。随着2024-2025 年阿里在 AI 上加码、云业务提速,其“云 + AI”在营收里的占比与话语权在持续上升。比如,某季度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26%。

阿里也已提出将云业务拆分上市(独立运营)以更清晰聚焦资源。

赚钱机制(少指标,高解释)

收入来源与定价锚

·基础云资源收费:按量计费或合约预付,类似“算力 + 存储 +网络 +数据库 +安全服务” 组合

·AI 模型能力 /推理服务:用户调用模型接口(例如文本生成、图像生成、推理等)付费

·模型训练/微调服务:提供训练/微调 GPU /TPU /加速器资源,客户付费

·行业解决方案/工具服务:组成套件(监控、安全、日志分析、AI 工具平台、行业模型套件)

·内部捆绑/平台协同:阿里自身事业群(电商、物流等)优先使用其云+ AI 能力,产生内部购销关系

定价锚通常与用户使用量、模型调用次数、算力时长、带宽/存储规模、服务级别 SLA 相关。AI 模型调用的价格要比传统算力调用高很多,因为 AI workload 较重。

成本结构与规模效应

成本端主要是基础设施(机房、服务器、冷却、带宽、电力、网络)以及研发/算法 /工程化成本。随着客户规模扩大,这些固定成本可以较好摊薄。但 AI 模型不断更新、训练成本高风险大,是一个不断拉力。

规模效应主要体现在:大客户投入拉动设备规模,云资源利用率提升、闲置率下降;低边际客户成本被压缩;通用基础设施打底后,新业务扩展的边际成本低。

单位经济学要点

在云+ AI 业务中,一个大客户如果愿意签一个多年的合约,给出较高的客单价,对阿里而言回收固定投入、覆盖模型研发、客户支持等成本就是核心任务。复购率很关键:模型能力、接口迁移成本、数据接入成本都是用户换云 /换模型服务的障碍。

获客成本(营销、销售团队)在前期可能很高。阿里有内部示范、生态扶持、合作伙伴关系可以降低部分。但对于中小客户,可能要用补贴/优惠策略先拉量,再期望后续付费。

现金创造上,项目若可预收/保证金 /合同首付款,对缓解现金压力有好处。但如果大客户采取后付、账期较长,就要防范现金压力和坏账风险。

护城河与竞争位

护城河来源与强度

1.生态+ 自用示范效应:阿里本身有电商/物流 /零售 /媒体业务,可以把云 + AI 能力先在自家场景里实践,形成“活的样本”,增强信任和展示能力。

2.客户粘性/切换成本:一旦把业务接入某云+ AI 平台,切换到别家往往需要重写接口、迁移数据、重新调优模型,对客户是一道阻碍。

3.规模/资源优势:阿里的资本、用户池、品牌、市场渗透力比新兴小厂强很多。

4.技术/算法实力积累:模型能力、分布式系统、调度效率、算法优化、算力管理能力等路径需要长期积累。

5.渠道/合作伙伴:与各产业链上下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比如行业方案商、系统集成商、硬件厂商等。

6.政府/合规 /资质:在中国境内,云+ AI 服务可能有合规 /安全 /资质门槛,当局可能对核心 AI 模型、数据安全有严格监管。拥有这些资质的厂商具备“准入壁垒”。

主要对手的最强一招& 阿里的化解

·腾讯/百度 /华为云:它们依靠在某些行业/政府 /通信领域的关系切入;百度在 AI 模型方面长期投入;腾讯在社交 /游戏生态有入口;华为在政企市场有设备 +通信背景。

·阿里的应对方式是:把云+ AI 做得更通用、更“业务可用”,强化行业解决方案能力,不单做底层算力;利用自己电商 /零售 /物流业务作为“拳头案例”;加大对 AI 的投入,以技术能力为壁垒;尝试国际拓展,拉跨境客户增强多样性。

最坏情境推演

若未来出现重大政策限流、模型监管收紧、算力出口封锁、上游芯片被卡断,或者被竞争对手在模型能力上碾压,阿里的这条路可能陷入困境。在那种情境下,其电商+广告业务仍可撑场面,但云 + AI 的溢价可能大幅压缩。

但阿里也可能有“二级壁垒 /备胎方案”:即使模型被碾压,阿里可退回强化“云中台 +大数据 +产业应用”方向;或者更多向行业解决方案层(如制造、零售、金融)深耕,把云 + AI 做成“工具箱 +平台接口”角色,而不是只追模型第一梯队。

治理与资本分配

谁说了算

阿里采用的是比较特殊的“合伙人 /合伙制”治理结构(Alibaba Partnership 机制)。外界普遍认为,这套机制让少数合伙人拥有对董事会的实质控制权。

在2023 年,阿里启动组织重构,设立六大事业群,各事业群由 CEO 负责独立运营。云智能事业群是其中之一。

新任CEO Eddie Wu 同时兼管云业务,他上任后就把云 + AI 定为公司重心

综上:虽不是传统的“一股一票”那种,把控权看似集中过于合伙机制,但在执行上能够比较迅速调资源向重心领域倾斜。

激励是否同频

阿里在过去几年推行员工持股/合伙人制度 /长期激励计划,但具体云 + AI 团队内部是否有专属长期激励,我没有查到公开完整披露。这一点值得关注:如果云 + AI 团队不能被妥善激励,长期争夺优质人才可能成为瓶颈。

资本运用轨迹

近年来阿里在云+ AI 上的资本开支大手笔。2025 年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在云计算与 AI 基础设施上投资至少 3800 亿元人民币(约合 520 多亿美元)

此外,阿里在重组中有拆分/独立上市意图(包含云、物流、商业、媒体等事业群)以提高资本效率与推动估值解构。

它也在“剥离 /减持”某些非核心业务(如巴马网络)以释放资本向重点方向倾斜。

总体看,它愿意把资本重心往云+ AI 倾斜、把边缘业务资源退出或拆分,这说明高层决策与战略方向是支持的。

潜在红旗

·关联交易/内部优待:比如云 + AI 能力给阿里自身业务是否优惠、内部成本结算是否透明

·项目预算巨额/ CapEx 大,若回报周期拉太长,资本结构有压力

·结构复杂/拆分路径不明,容易引发公司估值折价或利益冲突

·若合伙机制内部矛盾,或关键合伙人流失/策略分歧,可能带来治理风险

财务质量与基本面健康度

(注意:以下数据基于公开报道、行业资讯,仍有口径或时间差异)

盈利能力区间

在最近一个财报季度(截至2025 年),阿里集团总收入约 236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 7 %

云智能事业群在该季度收入同比增长约18 %至 301.27 亿元人民币(约 4.15 亿美元)

在该业务中,AI 相关产品已连续多个季度实现“百倍增长”(同比三位数增长)

云业务在整个集团收入的占比约在10–13 %左右(不同季度口径略有波动

至于利润率方面,云+ AI 业务往往因前期投入和折旧 /研发摊销压力,毛利率与净利率可能低于传统业务。但随着规模效应和成熟度上升,这部分业务利润率有望改善。

现金流与负债

阿里拥有较雄厚的现金储备。据报道,截至某财年末,其现金/净现金位置不错,有能力背负高资本支出。

集团层面经营现金流与净利润之间有一定匹配度,但云+ AI 业务因投资前期回报慢,可能对整体现金流造成拖累。需要重点观察其自由现金流情况。

在负债结构方面,没有公开资料显示集团负债压力极大。重点要看是否有大额短期债务、融资利率成本、折旧/偿还压力。

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云+ AI 业务如果真正成为集团核心驱动,就可以降低对电商 /广告业务的依赖。但目前这条路仍处于投入期,短期可能利润不稳。

若集团部分利润高度依赖投资收益/资产处置 /资本市场调节(而非营业层面的稳定增长),那稳定性会打折。

此外,AI 业务受政策 /监管 /技术路径变更影响较大,一旦模型规则 /安全边界 /使用限制收紧,可能冲击收入。

边际变化

最近一个值得注意的是:AI 相关产品营收连续多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同比增长,这说明其 “从云厂商向 AI 模型提供者 /能力平台” 的路径正在被市场认可。

另外,云业务整体季度出现26 % 同比增长(某季度)是一个标志性拐点。

这些是边际改善信号。

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需求侧

·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制造、金融、零售、健康、教育等)将拉动云 + AI 需求

·AI 模型嵌入业务流程(客服、搜索、推荐、决策系统)成为刚需

·中小企业/创业公司对 AI 授能服务的渗透率上升,是量级扩张的增长空间

·“AI + 行业场景”落地(如工业 AI、医疗 AI、城市管理 AI)为下游拉力

供给侧

·硬件/加速器 /AI 芯片自主可控能力是关键

·系统优化、算力调度、模型压缩/蒸馏 /高效推理等技术路线不断演化

·边缘计算/混合云 /专用 AI 芯片部署可能分散算力需求

·全球扩张(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是机会也有挑战

外部变量

·政策/监管:AI 模型安全、数据隐私、算力出口控制都可能影响业务边界

·芯片/技术出口管制:如国外限制高端芯片流出,会压制其上游供应能力

·经济周期/资本市场波动:高资本支出业务在经济下行期敏感

·行业竞争:如果对手在模型能力、成本效率、渠道关系上取得突破,可能重写竞争格局

三种情景& 触发信号

保守情景:云+ AI 业务维持缓步增长(如年增率 ~15–25 %),利润率改善慢,依赖电商 /广告业务支撑。触发信号:AI 模型产品增速大幅回落、客户续约率恶化、CapEx 投入回报周期拉长。

基准情景:云+ AI 成为集团第二根增长柱(年增长率 ~25–35 %),利润率逐步改善,并进入正向现金流。触发信号:AI 调用 /模型服务收入占比突破 30–40 %;云业务利润率逐季上升;大型企业签署多年合约。

乐观情景:阿里成为国内/亚太云 + AI 平台龙头,模型能力具国际竞争力,云 + AI 业务占比超过半壁江山。触发信号:海外市场获得重大突破;模型能力在国际benchmark 中进入前列;客户迁移 /替换率极低。

给创业者的启发

·建模型或做AI 产品时,不要只做“模型”本身,要思考怎么和业务挂钩 — 那才有变现机会

·尝试在自己的业务中优先使用平台AI /云能力,做“内测样本”给外部客户看

·选择AI 模型调用平台时,以长期成本、稳定性、迁移成本为重要参考因素

·在行业里找切入口(垂直场景+ 模型能力)而非与大厂正面对抗

·做AI /云服务时,客户体验和 API 易用性是竞争力,不仅靠模型能力

·合作要比完全自研灵活—— 在硬件 /芯片 /模型基础件上,选择战略合作或委托生产降低上游风险

风险清单

可控风险

·模型更新/研发失败 — 触发信号:新模型测试性能下降、客户回馈差

·客户流失/续费率下降 — 信号:大客户降级或不续约

·CapEx 过高 /现金流紧张 — 信号:资本开支加速、自由现金流为负

·内部激励不合理/团队流失 — 信号:关键技术人员跳槽、研发效率下降

外部风险

·政策/监管收紧 — 信号:政府发布关于 AI 模型 /数据 /安全的新规

·芯片/硬件供应受制 — 信号:关键芯片断供 /出口受限

·竞争对手模型/产品碾压 — 信号:对手推出模型 benchmark 明显优于阿里

·全球市场合规/信任问题 — 信号:海外客户投诉 /审查问题、市场准入受限

总结

过去几年,阿里巴巴一直被贴上“电商巨头”的标签,但在云 + AI 这条路上,它正努力转型,试图建立新的增长引擎。它在云 + AI 的产业链中占据的是中游和应用层重合的位置,用算力 + 模型能力 +行业解决方案去切入下游业务。短期看这条路是重资本、高风险的;长期看,如果它把云 + AI 做起来,原有电商 /广告业务甚至可能变为其“示范田”或“加速器”。

对我们这种关注商业模式的人来说,关键在于看三个信号:AI 模型服务收入占比 /增长率、云业务利润率改善、客户粘性 /续费率能否保持。

声明:本文依据公开信息撰写,仅用于商业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星球号「硬核创业者」,地球号( LinyuVIP3),或关注公某号「硬核创业者」,都能获取更多创业干货,和同频创业者一起用专业认知落地理想,不做迷茫试错的 “业余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