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高德扫街榜:导航数据真能“吃”出好店吗?我有五个疑问

日前,高德扫街榜发布《2025国庆中秋长假出行消费报告》,8天长假期间,高德为线下餐饮门店带去超过1亿的客流。截至10月

日前,高德扫街榜发布《2025国庆中秋长假出行消费报告》,8天长假期间,高德为线下餐饮门店带去超过1亿的客流。截至10月3日,上线23天的“高德扫街榜”用户数突破4亿。作为高德的资深用户,我有五个疑问。

01

实地体验:小巷里的百元惊喜

国庆长假自驾宿迁,在宾馆安顿好后,琢磨着去哪里吃饭。节前高德出了一个“扫街榜”,不妨试下效果。

根据自己所处位置,加上对用户的评价,选了一个较近的店——皇冠粥府。开车导航十分钟就到了,没想到是在一个小巷子里,很不起眼,却排了大长队。听口音,都是本地人。

好不容易排到了,两个人点了三个菜:一个招牌酸菜鱼,一个笋干炒腊肉,一个黄豆芽粉丝,外加大盆牛肉粥。味道着实不错,但量也超乎想象。最后一结账,一百元整。

八点多走出饭店,门口依然有人在排队。

高德扫街榜有点儿东西。它的背后原理是啥样的呢?

02

“用脚投票”的逻辑与信用

真实的用户场景是这样的。有人先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看到感兴趣的店铺,再去搜索位置。高德是拿来当导航工具的。结果这个工具把信息留存,再进行横向大数据对比。去得多的就是值得推荐的店铺。

这相当于是一个“用脚投票”的过程。哪个饭店被作为导航目的地多,那么这家店就好吃。还是应了那句话,从众心理嘛。让你在街头随机找一家饭馆吃饭,不用问,肯定是去人多的。逻辑上没问题。

高德为了确保真实性,榜单生成据说基于用户的“行为+信用”,也就是引入支付宝芝麻信用体系,结合用户信用等级来作为评价可信性的参考,并借助AI进行风控,来识别和过滤虚假评价、噪声评价等等。

另外,高德地图CEO在发布会现场宣布“高德扫街榜永不商业化”,这应该也算是官方保障真实性的一种措施。

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榜单,其条目不少,比如 “专程前往”,在高德的设置中指用户愿意花费一定时间、跨越一定距离去往一家店铺,“代表着消费者愿意为这家店支付更高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回头客”,在高德的设置中指多次到访同一家店,“代表了对店铺的长期肯定”;还有“烟火小店”、“本地人爱去”、“地方小吃”、“老字号”等等。“美食”之外,榜单还主要涉及“景点”、“酒店”,基于此,或许可以把它理解为高德版“大众点评”。

03

导航数据的五个模糊地带

但换个角度考虑,导航数据并不代表着消费数据,所以还有一些模糊地带需要澄清。

一是导航去的人多的地方,就一定好吃吗?

比如南京曾有一个老奶奶,用开水冲速溶咖啡,由于操作实在“复古”,导致很多人去现场体验,也有不少媒体去采访。你说这个地方导航去的人很多,那她的咖啡真的好过专业咖啡店的吗?未必,很多人就是看个新鲜好奇。

二是导航去的人多的地方,就一定是去吃饭吗?

比如有些饭店正好是繁华路口,或是当地比较有名的地标,那开车过去往往都是以该饭店作为目的地导航,但过去停了车,并不一定是进去吃饭,这个怎么算?

三是导航去的人,就一定是精准食客吗?

比如那些给饭店供货送肉菜的,送各种包装及消毒碗筷的,以及到店取餐的外卖小哥,他们天天到店,这双怎么说?

四是导航去不到的地方,就一定不值得推荐吗?

有些小店由于不好停车或名气不大,或者根本就没在地图上显示,导航只能将车停在附近,再步行过去,这样的店就不好吃吗?

同样道理,如果城市综合体里饭店扎堆,你导航过去,肯定也是导航某大商场,车停在地下,然后坐电梯上楼吃饭,不可能直接导航商场里的饭店吧。

五是不开导航去的馆子,就不值得推荐吗?

导航对于到一个陌生城市是必须的,但对于小区居民或附近的上班族,到附近小馆吃个饭,谁会开导航?甚至骑个单车就去了。

因此,若仅以导航数据作为核心指标,“扫街榜”该如何准确反映“本地人爱去”的店铺呢?

04

本地生活战场的信任突围

要我说,高德都拿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做高德地图评论可信度的加权了,不妨把支付宝的支付数据也拿过来。如果一个人既导航到某店,又在某店消费了,那这个数据就形成闭环了,才有价值。可这又涉及用户隐私,难啊!

当前本地生活服务多家巨头扎堆鏖战,在各大平台商家刷分、刷好评已成公开秘密。高德做本地生活这么多年,主要还是靠聚合打车证明了自己的流量价值。而在本地生活这个烈度更高的战场,高德高德试图以“无商业化”承诺重塑消费者信任,成功的机率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