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减持苏宁易购股份事件,是近年来中国零售行业格局剧变的缩影。从战略协同失效到行业竞争白热化,再到企业自身经营困境,这一事件折射出传统零售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生存挑战。
一、战略投资的溃败与行业格局的重构
2015年阿里与苏宁的“联姻”被视为线上线下融合的典范——阿里希望借助苏宁的线下门店和物流网络完善生态,苏宁则试图依托阿里的流量和支付能力实现线上突围。然而,这场投资额超300亿元的合作最终以阿里账面浮亏超250亿元收场 ,核心原因在于:
1. 战略协同的表层化:双方合作更多停留在资本层面,业务整合仅涉及天猫旗舰店和物流配送等边缘环节,未形成真正的壁垒。例如,阿里后续重点发展盒马、饿了么等自有项目,苏宁在其生态中的优先级迅速下降 。
2. 行业竞争的颠覆性变化:京东凭借自营物流和正品优势巩固家电市场地位,拼多多以“百亿补贴”抢占下沉市场,抖音电商则通过内容驱动重构消费场景。苏宁的核心竞争力——线下门店网络和供应链优势,在流量碎片化时代逐渐被稀释。
3. 苏宁自身的战略失误:过度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2020年前后爆发流动性危机,叠加家乐福收购失败、恒大投资巨亏等事件,企业陷入债务泥潭 。截至2025年6月,苏宁总负债达108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0.6%,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378亿元。
二、退市风险的多维审视
当前苏宁易购股价已从2007年高点74.84元跌至1.75元(2025年9月24日收盘价),市值缩水至164.91亿元 ,退市风险主要来自三个维度:
1. 交易类退市风险:根据2025年退市新规,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将触发强制退市。尽管当前股价仍高于面值,但9月23日跌停后已形成下行趋势,若后续跌破1元且持续20个交易日,退市概率显著增加 。
2. 财务类退市风险:2024年苏宁虽实现归母净利润6.1亿元,但扣非净利润亏损10.25亿元,盈利依赖债务重组收益(12.44亿元)、政府补助(1.08亿元)等一次性项目,占净利润的341%。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8.65亿元,核心业务造血能力未改善 。

3. 持续经营能力存疑: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连续两年在审计报告中强调“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重大不确定性”,331.89亿元应付款项逾期、168.10亿元银行借款违约等问题凸显资金链脆弱性 。
三、行业竞争的残酷现实与苏宁的破局困境
在数码家电行业,苏宁正面临“四面楚歌”的竞争态势:
1. 线上平台的降维打击:京东凭借“211限时达”和自营正品优势占据家电线上市场35%以上份额,拼多多通过“百亿补贴”在下沉市场渗透率达67%,抖音电商则通过直播带货快速抢占年轻用户群体。2025年上半年,苏宁易购线上GMV增速低于行业均值,APP月活不足京东的1/10,电商业务已边缘化。
2. 线下渠道的价值重估与转型挑战:尽管线下门店在体验经济和即时零售趋势下重新获得重视,但苏宁的门店网络存在结构性问题。2024年线下门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7%,但主要依赖家电3C专业店可比收入增长14.45%,传统商超业务拖累明显 。截至2025年6月,零售云加盟店数量突破1万家,但县镇市场3C销售占比不足15%,未能有效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3. 政策红利的不可持续性: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推动苏宁家电3C门店可比收入增长14.45%,但政策效应边际递减,2025年上半年营收仅微增0.44% 。若后续缺乏新政策支持,业务增长将进一步承压。
四、阿里减持的连锁反应与苏宁的生存博弈
阿里此次减持2.63亿股(占总股本2.85%),不仅是财务止损的理性选择,更释放出对苏宁长期价值的悲观预期 。这一行为可能产生三方面影响:
1. 市场信心的进一步受挫:公告发布后,苏宁易购股价9月23日跌停,当日成交额仅3999.41万元,显示流动性枯竭。若减持通过集中竞价实施,可能加剧股价波动,增大跌破1元面值的风险。
2. 债务重组难度增加:阿里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减持,可能削弱债权人对苏宁的信任,影响后续债务谈判。截至2025年6月,苏宁仍有168.10亿元银行借款违约,需通过“加强联信委运作机制稳定存量授信”等措施化解风险,但进展有限。
3. 战略资源的流失:阿里的流量支持和支付入口对苏宁线上业务至关重要。尽管公告称减持不影响业务合作,但实际协同可能进一步弱化,苏宁需在缺乏外部赋能的情况下独立应对竞争。
五、破局可能性与行业启示
苏宁易购并非全无生机,其破局路径可能包括:
1. 聚焦核心业务,优化门店网络:进一步收缩非主营业务(如彻底退出商超领域),将资源集中于家电3C核心品类,通过Suning Max/Pro店提升单店坪效。2025年Q2可比门店收入增长23.3%,显示门店升级初见成效,但需平衡投入与产出。
2. 深化供应链金融与服务增值:利用庞大的会员数据和线下网络,拓展家电后市场服务(如安装、维修、延保),提升毛利率。2025年上半年,苏宁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12%,但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
3. 引入战略投资者与债务重组:江苏省与南京市国资联合参与的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持股17.04%,若能进一步引入产业资本或地方政府支持,可能缓解资金压力。同时,需推动金融机构债务重组,降低资产负债率 。
结语
阿里减持苏宁股份是零售行业“丛林法则”的生动写照——在数字化浪潮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战略韧性的企业终将被淘汰。对于苏宁易购而言,退市风险并非最可怕的结局,如何在行业洗牌中找到差异化定位、实现可持续盈利,才是真正的生存挑战。这一事件也给行业敲响警钟:传统零售企业的转型不能停留在资本层面,需通过技术赋能、供应链优化和用户体验升级构建护城河,否则即使背靠巨头,也难以逃脱被市场边缘化的命运。
确认过眼神,你是发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