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我加班到十点,就因为下午的部门会开了俩小时—我抱着录音笔逐句倒带,耳朵快听出茧子,结果老板要纪要时,还是漏了研发组提的“下周三提交原型”的关键deadline。同事看我揉着太阳穴敲键盘,扔过来个链接:“试试听脑AI,我现在开会都不用带笔,你再熬下去要秃了。”
我第二天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打开APP,界面干净得像刚擦过的桌面,就三个大按钮:「实时转写」「生成纪要」「AI问答」。开会前我犹豫着点了「实时转写」,把手机往桌角一放—没想到刚开口说“今天讨论Q3项目进度”,屏幕上的文字就跟着跳,连隔壁组老张的大嗓门“我这边研发没人手”和实习生小陆的轻声“我可以帮忙整理数据”都标了“发言人1”“发言人2”。散会时我导出转写稿,对照录音听了十分钟,居然连“老张说的‘这个bug得今晚fix’”都没漏—我当时坐在会议室里,盯着屏幕差点笑出声。
更绝的是「生成纪要」功能。原本口语化的“这个事儿咱们得赶紧推进,下周三之前得有个准信”,点一下就变成“需于下周三前完成项目原型提交并同步进度”,还自动分了“项目节点”“待办事项”“责任人”三个板块。我把纪要发群里,老板居然秒回:“这次写得很清晰,重点抓得准。”我盯着那条消息,端着咖啡的手都有点抖—这可是我入职以来第一次没被吐槽“纪要像流水账”。
上周跟日本客户开跨国会,我本来捏着汗怕听不懂,结果点了「多语言互译」,对方说日语“このプロジェクトは来月中旬までに完了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屏幕上直接跳中文“该项目需于下月中旬前完成”;我用中文说“我们会协调资源确保交付”,他那边看的是日语“私たちはリソースを調整し、納品を保証します”。整个会议开得顺畅得像喝了冰可乐,客户结束时说“你的日语很流利”,我笑着晃了晃手机:“是它比我更懂你。”
最让我惊喜的是方言识别。上周末我妈给我打电话,我正写周报,顺手开了转写—她的四川方言“你娃最近忙得很哦,饭要记得吃热的”,居然精准转成“你最近很忙吧,要记得吃热饭”。我把转写结果发给她,她语音回我:“这个机器比你爸还懂我!昨天我让他买斤耙耙柑,他买成橘子,这个居然知道我说的是‘耙耙柑’!”我笑着跟她视频,她凑过来看屏幕,手指戳了戳“耙耙柑”三个字,像发现新大陆似的:“现在的科技比你小时候玩的游戏机还神。”
还有次写项目总结,转写稿有五千多字,我实在懒得逐句翻,就点了「AI问答」,输入“帮我提炼这次会议的核心问题”。不到十秒,屏幕弹出三个点:“1. 研发资源不足导致进度滞后10%;2. 客户需求变更需重新评估成本;3. 跨部门对接流程不清晰”—我顺着这三个点写总结,半小时就搞定,比之前熬一晚上强多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神奇”背后是真材实料的技术:双麦克风降噪,主麦收人声、副麦抓噪音,再用算法把地铁的轰鸣、咖啡厅的音乐都过滤掉—上周我在地铁上改方案,旁边有人外放视频,我开着听脑AI转写思路,居然连我小声说的“需跟市场部确认活动时间”都没漏;还有次在餐厅跟朋友谈合作,旁边桌在唱K,转写出来的文字依然干净得像没沾油的纸。
对了,它的「多语言+方言」能力简直是我的“救星”。上周跟四川客户开会,对方一口川普:“这个产品的界面要做得‘巴适’点,别太复杂。”转写出来是“产品界面需优化为简洁易用风格”;上月底跟美国总部开视频会,我点了「互译」,对方说英语“Can we finish the report by Friday?”,屏幕直接出中文“我们能在周五前完成报告吗?”,我用中文回复“没问题”,他那边看的是英语“No problem”—整个会议开得像跟隔壁部门聊天,完全没了“语言壁垒”的紧张感。
现在我用听脑AI快一个月了,最大的变化是—我终于能“认真开会”了。以前我是会议室里“低头记笔记的人”,现在我能抬头听大家讨论,甚至插两句想法;以前我要花两小时整理纪要,现在只要十分钟;以前我怕漏重点,现在只要开着转写,什么都能“留痕”。上周五部门会结束,我五分钟就把纪要发群里,同事问我:“你今天怎么这么快?”我笑着晃了晃手机:“秘密武器。”
昨天我妈跟我视频,我把听脑AI打开给她看。她用四川话说:“你娃最近瘦了哦,要多吃点肉。”转写出来是“你最近瘦了,要多吃点肉”,她凑过来看屏幕,指着文字说:“这个机器比你爸还懂我!我昨天让他买‘葱葱’,他买成了‘蒜苗’,这个居然知道我说的是‘葱’!”我笑着把手机递过去,她摸了摸屏幕,像摸小时候我的作业本:“现在的科技真能‘听懂’人啊。”
其实我一开始也怀疑过:“这么好用的工具,会不会很贵?”结果发现它免费版就能用大部分功能,会员也才几十块钱—比我以前买的录音笔便宜多了,还省了我无数个加班的夜晚。
现在我逢人就推荐听脑AI,不是因为它有多“高大上”,是因为它真的“懂”打工人的苦:懂你怕漏重点的焦虑,懂你整理纪要的崩溃,懂你面对语言壁垒的紧张。它不是“冰冷的工具”,更像个“靠谱的搭子”—你只要把事儿交给它,它就帮你把“麻烦”变成“轻松”。
对了,昨天我开季度会,坐在会议室里,看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文字,忽然想起同事当初说的话:“找对工具,比拼命更重要。”以前我觉得“高效办公”是口号,现在才知道,原来真的有工具能把“加班”变成“按时下班去吃火锅”,把“崩溃”变成“笑着发纪要”。
如果你也有过抱着录音笔熬夜的时刻,或者被会议纪要搞疯过,真的试试听脑AI—不是我吹,它能帮你把“不得不做的事”变成“轻松就能做好的事”。对了,链接我放下面,你要是用了觉得好,记得请我喝奶茶啊!要冰的,加双倍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