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强调男女平等,但卖淫、嫖娼这两个词,仍有明显的性别含义,前者针对女性,后者针对男性。
跟上一篇所说的强奸刑事案件有所不同,虽然也由公安机关查处或立案,但卖淫、嫖娼在法律层面的严重程度要低上不少。如何处理卖淫、嫖娼事件?民间有一个名叫扫黄的专用名词,来表达管理部门对这类事件的处理态度。这一篇,我们从公安机关查处的治安案件里,提取到卖淫、嫖娼案件数量,以及占前述治安案件的比重,观察这一社会现象随年份的变化情况,并关注性萧条这个结论与这类事情的关联情况。
2006年,全国查处案件数约10万起,在刑事案件总量中占比1.7%。这个数字在当时看来已经相当惊人,但谁也没想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临近,社会治安整治力度加大,2009年案件数突破12万起,达到第一个峰值。然而有趣的是,案件比重却未同步上升,说明其他类型犯罪也在同步增长。
2010年至2013年间,数据出现了令人意外的转折。案件数连续四年回落,2013年降至7万起,比重也跌破1%大关。
这一阶段恰逢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开始普及,传统线下娱乐场所受到冲击,同时公安机关的工作重点也有所调整。有研究显示,这一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心向电信诈骗等新型犯罪倾斜。
但下降趋势在2014年被打破。案件数开始稳步回升,2016年重回10万起大关。
这一转变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移动社交软件的普及为性交易提供了更隐蔽的渠道,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就业压力使部分人群选择进入这个行业,同时公安机关的侦查技术也在提升,查处效率显著提高。
真正引人注目的是2020年后的暴涨。尽管2020年-2022年事件导致社会流动性下降,但2023年案件数却飙升至18.2万起,比重达到2.3%,创下十八年来最高纪录。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有其内在逻辑:202年经济压力增大,部分人群迫于生计涉足此业;同时网络招嫖模式完全成熟,查处难度降低但发现案件数增加;更重要的是,公安机关对此类违法行为的打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十八年数据变化的最大启示在于:卖淫嫖娼作为社会现象,其波动与经济周期、技术变革和社会政策密切相关。
案件数的上升不一定意味着违法行为的绝对增加,也可能反映了执法力度的加强和发现能力的提升。这正是为什么在社会治安持续改善的背景下,此类案件数却不降反升的原因。
从深层次看,这张图表映射的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交往方式变革、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不平衡,都在其中留下了痕迹。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是具体个体的生存选择与命运轨迹。
未来这条曲线将如何延伸?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公安机关的查处能力将继续提升;而经济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也将持续影响相关人群的职业选择。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张数据可视化图表所记录的故事,仍将继续书写下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