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0年,北宋的黄州来了一位特殊的“罪人”。
他曾是名满京城的天才文豪,如今却因“乌台诗案”被一贬再贬,成了戴罪之身。
这个人,就是苏轼。
朋友们避之不及,昔日荣光荡然无存,连生计都成了问题。
在旁人看来,他的人生已经跌入谷底,彻底“废了”。
然而,苏轼却在这里给自己取了个新名字——东坡居士。
他开垦荒地,种粮种菜;他研究猪肉怎么做才好吃,写下《猪肉颂》;他夜游赤壁,感叹“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写出了千古名篇《赤壁赋》。
他没有在别人的轻视和命运的打击中沉沦,反而活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通透与旷达。
仿佛外界的一切,都无法再定义他、伤害他。
这让我想起日本作家岸见一郎曾提出的观点:成熟并不意味着要变得世故沧桑,成熟是一种温润而自知的力量。
这种力量,需要达到三个条件。它不是与世界为敌的坚硬,而是与自我和解的柔软。
这三个条件,像三面镜子,照出一个成年人最顶级的智慧。
01
认可自身价值
岸见一郎提出的第一个条件是:
要认可自身的价值,包括自己的所作所为,承认自己的存在价值与他人的评价无关。
换句话说,你不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认可,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个道理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极难。
我们从小就被置于一个评价体系中:分数、名次、别人的夸奖或批评。
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向外索求,用他人的目光来校准自己的价值。
但历史上总有人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感,只能向内寻找。比如画家文森特·梵高。
在他生前,世界给他的标签是:疯子、失败者、穷困潦倒的画匠。
他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靠着弟弟提奥的接济才能勉强维生。
从任何世俗的角度看,他都是一个彻底的“弱者”,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然而,翻开他写给提奥的信,你会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他热烈地讨论着色彩、光影和构图,坚信自己画笔下的向日葵和星空蕴含着某种永恒的东西。
他写道:“总有一天,人们会看到,这些画的价值远不止画布和颜料,但我无法为我的画定价。”
他没有因为无人问津而改变风格去迎合市场,也没有因为被主流画派排挤而怀疑自己。
他的价值感,牢牢地锚定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而不是画廊老板的订单或评论家的赞美上。
他人的评价,不过是他窗外偶尔飘过的风,吹不动他内心的那团火。
这份近乎固执的自我认可,最终让他的艺术超越了时代,成为不朽。
成熟的起点,就是停止向外界乞讨认可,坦然接受“我就是我,我的价值由我定义”。
02
自我决定并负责
成熟的第二个条件是:
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
这意味着,你敢于为自己的人生掌舵,也愿意承担航行中的一切风浪,无论是顺风还是逆流。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扮演别人期望的角色——听话的孩子、稳定的员工、合格的伴侣。
他们选择了一条最稳妥、最不会被指责的路,却唯独忘了问自己想去哪里。
而真正的成熟,恰恰需要打破这种“安全”的幻觉。
中国网球运动员李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处在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内。
体制为她提供了保障,也设定了边界。
然而,在29岁这个被认为职业生涯临近末期的年纪,她做出了一个震惊体坛的决定——“单飞”。
“单飞”意味着她要自负盈亏,自己组建团队,自己安排赛程,自己承担伤病的风险。
她不再有体制的庇护,前方是巨大的未知。
当时,质疑声铺天盖地:“没有了国家的支持,她能行吗?”“这是对体制的背叛!”
李娜没有过多辩解,她用行动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她聘请丈夫姜山做自己的教练,这个决定在当时引来无数争议,但她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她独自面对媒体的尖锐提问,也独自承受比赛失利的压力。
当然,她也最终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接连拿下法网和澳网两个大满贯冠军,创造了亚洲网坛的历史。
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当一个人敢于为自己的人生写剧本时,她就能爆发出最惊人的能量。
成熟不是逃避责任,而是主动拥抱责任,因为你知道,这是拿回人生主导权的唯一方式。
03
去自我中心化
岸见一郎的第三个条件,或许是最反直觉,也最深刻的:
去自我中心性化,认识到自己并不需要为满足别人的期待和要求而生活,而别人也并不是为满足自己的期盼和心愿而活着。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自我中心”的陷阱。
一方面,我们总想挣脱别人的期待,活出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又忍不住想控制别人,希望他们能满足我们的期待。
这种矛盾,正是许多人际关系痛苦的根源。
这就不得不提民国时期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了。
很多人都知道他们是天作之合,但鲜有人知他们也曾面临过情感的巨大考验。
婚后多年,林徽因坦诚地告诉梁思成,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另一个是哲学家金岳霖。
她为此深感痛苦,不知如何是好。
这是一个足以摧毁任何一段婚姻的坦白。
据梁思成后来的回忆,他当时“痛苦得一夜没睡好”,反复思考着自己、林徽因和老金的关系。
第二天,他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这句回答,超越了普通丈夫的占有欲和被背叛的愤怒。
它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成熟:梁思成认识到,林徽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的人生和情感不应是为了满足“梁太太”这个角色期待而存在。
他放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痛苦,选择尊重另一个生命的真实感受和选择。
这正是“去自我中心化”的精髓——承认他人的独立性,把别人从“为我而活”的期望中解放出来。
当你能做到这一点,你也就把自己从“为他人而活”的枷锁中解放了出来。
你将获得一种更广阔的自由,一种与世界和他人的和谐共处。
04
我们花了半辈子学着如何融入世界,却要用后半辈子学着如何与自己相处。
成熟的这三个条件,其实指向的是同一个终点:构建一个稳定而强大的内在自我。
这个自我,不因外界的褒贬而动摇,不因命运的起落而崩塌。
它让你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困境中拥有力量。
它不是让你变得冷漠或世故,而是让你在看清世界的真相后,依然能温柔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在你最艰难的时刻,别忘了告诉自己:你正在经历的,是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的必经之路。”
我知道,这条路并不好走,它需要勇气去面对非议,需要智慧去划清边界。
但请相信,当你一步步走下去,你会忘掉那些曾经让你辗转反侧的评价和期待,但会由衷地感谢那个在迷雾中,选择听从内心声音、并为之负责的自己。
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三连。